未來核潛艇趨向通用性、多用途
潛艇在浮出水面進行水面觀察或是通訊保障的時候,最容易暴露在對方反潛兵力的視野內。因此,在水下長期航行才是核潛艇生存能力強的體現(xiàn)。

中國核潛艇部隊曾創(chuàng)造90晝夜長航世界紀錄。對此,宋忠平談到,長航時本身就意味著戰(zhàn)斗能力和隱蔽能力,這也是核潛艇最大的優(yōu)勢。
“核潛艇最理想的作戰(zhàn)狀態(tài),就是潛行到達目的地、完成攻擊、返航都在悄無聲息的水下完成,這便是令人膽寒的水下‘殺手’。”宋忠平說,國外核潛艇部隊的訓練和演習通常也是這么做的。
相比美國核潛艇部隊的水平,中國的整體差距還比較大。宋忠平分析說,美國雄厚的科技實力和龐大的軍費開支,使其發(fā)展了近六代的攻擊型核潛艇和戰(zhàn)略核潛艇。

比如在武器裝備方面,美國俄亥俄級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裝備的“三叉戟”D5導彈,射程在1萬公里以上,誤差卻在200米之內,這還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的技術產(chǎn)品。
另外,美國和俄羅斯的核潛艇還有一個發(fā)展趨勢,就是全方位的攻擊型核潛艇。比如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就屬于通用性的攻擊型核潛艇。不僅能夠對海攻擊、對艦攻擊,還能對陸地攻擊。
這艘潛艇能攜帶“戰(zhàn)斧”式巡航導彈,甚至能攜帶核武器進行核打擊。此外,它還能攜帶深潛器,上面可以裝載特種作戰(zhàn)部隊,執(zhí)行特戰(zhàn)任務。宋忠平說,通用化、多用途的方向,也是我國核潛艇未來的一個發(fā)展方向。
近日報道,中國海軍第一艘退役核潛艇已停泊在我國某軍港碼頭,一群來自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登艦對其進行例行養(yǎng)護。不久后,這艘游弋大洋40余載的核潛艇將離開軍港,作為展品供世人參觀。
“核潛艇去核反應堆是一個很關鍵的步驟,也是最麻煩的。”宋忠平說,運轉了40余年的設備,核輻射是相當大的,肯定會對其設備進行整體封存,這其中還得做好核消除和核沾染工作。不過,這也說明,我國核潛艇從研制生產(chǎn)、使用管理到退役處置,已經(jīng)形成全壽命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