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時報》今天公布了一組臺軍第31裝甲營駐防淡水河口地帶的照片(圖片2-4)。該地區(qū)戰(zhàn)略意義非凡,乘坐野牛級登陸艦的解放軍攻臺登陸部隊,一旦進入淡水河,前進10分鐘就可以繞過丘陵區(qū),直取臺北。當然,這需要相當多數(shù)量的野牛級才能做到。根據(jù)漢光29演習的想法推理而來。當然我們認為這非攻占臺北的,而是一種滲透或者騷擾作戰(zhàn)。假如真能沖進去,刨除中間的損失和登陸場過小,能登陸部隊不會很多。從竹圍再向臺北市中心走,以少量的登陸部隊很難推進。但是這么突擊對于臺軍防御部隊的牽制作用非常巨大!
正是這種需求差異的背后,野牛級氣墊登陸艇有著150噸的運力,55節(jié)巡航速度(60節(jié)最大航速),以及5臺1萬馬力燃氣輪機的超強動力和驚人耗油量?梢芭<壍膬(nèi)部儲油空間卻非常有限,只有56噸,僅能支撐其300海里(556千米)的最大航程,滿載的續(xù)航時間只有1天。
野牛級300海里的航程設定,在昔日蘇軍構設的登陸戰(zhàn)框架下,用在航渡時間很是短暫的黑海、波羅的內(nèi)海航行是沒有問題的,但今天在我國海軍手中面對周邊的熱點海域就成了致命缺陷。面對最窄只有130千米的臺灣海峽、從我國西沙群島主島出發(fā)面對外圍島礁似乎都還不是問題,都還可以做到從陸到陸的直達。但假若面對寬400千米的臺灣海峽南口、海南島至西沙的330千米距離,野牛級就必須補給船來的燃油保障才能完成往返航程。
近日海軍的“東海島”半潛船正式加入南海艦隊戰(zhàn)斗序列。
野牛級大運力高航速的性能優(yōu)勢,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油耗和航程的有限,制約了戰(zhàn)場效能發(fā)揮。而且野牛級的艇體體積實在過大了(船體長57.3米,寬25.6米,高21.9米),不能通過船塢登陸艦或兩棲攻擊艦來搭載。這似乎意味著我國海軍裝備的野牛級也只能像蘇聯(lián)海軍那般應用,只能在近海執(zhí)行岸-岸的登陸作戰(zhàn)。但隨著“東海島”號的亮相,野牛級的“命運”由此改變。
所謂“MLP機動登陸平臺艦”這一概念是由美國海軍提出。簡單說來MLP就是卸載、存儲、轉運物資的“海上碼頭”,海軍的運輸艦、滾裝船等運輸力量運送來的物資裝備、登陸人員經(jīng)MLP 倉儲或中轉后搭乘大型直升機、MV-22“魚鷹”、氣墊登陸艇(艦岸連接器)等投送平臺向灘頭發(fā)起登陸或后續(xù)支援。對于美國海軍而言,通過以民用技術來設計建造、造價更低的MLP船,可介紹需要新建兩棲登陸艦來替換現(xiàn)役老舊艦艇的成本。
近日海軍的“東海島”半潛船正式加入南海艦隊戰(zhàn)斗序列。
我軍工船廠內(nèi)兩艘自產(chǎn)野牛級氣墊船同時亮相 我國海軍在可能的登陸戰(zhàn)中,通過戰(zhàn)時的民間船只的征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運輸保障的需求。但這些民用船只只能靠岸在碼頭中才能完成物資人員的卸載,并不具備海上直接向岸上投送的能力。所以說,美國提出的MLP概念,對于我國海軍來說也有著適用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