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庫分析在陸基彈道導彈性能不靠譜的情況下,印度缺乏足夠的核彈頭運載和發(fā)射平臺。
因此,印度的核武器目前還無法對中國本土實施有效打擊。該網(wǎng)站稱,目前印度核武庫內(nèi)有大約40至80枚核彈頭,這比巴基斯坦擁有的核彈頭還要少,大概只是中國核彈頭數(shù)量的五分之一。
盡管印軍聲稱擁有可供生產(chǎn)30枚核彈頭的濃縮鈾,但其生產(chǎn)核武器的能力可能存在不足。無法迅速擴充核庫。除了數(shù)量不足,外界對印度核武器的性能也存在廣泛質(zhì)疑。印度核打擊力的最大局限是其薄弱的投送能力。目前印度軍隊僅僅擁有的只是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
盡管它試射的某些彈道導彈據(jù)稱可以打到中國的西南部,但由于試驗次數(shù)有限,因此,它們不能作為實戰(zhàn)部署的裝備。
印軍聲稱擁有可供生產(chǎn)30枚核彈頭的濃縮鈾
再看印度的海軍,其第一艘核潛艇“殲敵者”號正在進行海上測試,即使一切順利,它也要到2018年才能正式服役。因此,印度海軍目前根本沒有可運 行的彈道導彈核潛艇。由此可見,印度的核武器運載平臺只剩下飛機和水面艦艇。但這些裝備無法接近中國并投放核武器。也就是說,印度軍隊目前基本上不具備將 核彈頭打到中國境內(nèi)的能力。
與早已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公認的核大國之一中國不同,印度一直沒有簽署該條約,只是在1998年進行核試驗后才被視為擁有核武 器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后,印度一直受離心機技術的限制,生產(chǎn)核彈頭并非一帆風順。雖然印度目前還擁有足夠多的濃縮鈾儲備,可再制造30枚核彈。
但據(jù)外界估 計,印度的核彈頭大約會在40枚到80枚之間,不僅少于巴基斯坦的核彈數(shù)量,甚至僅為中國擁有核彈數(shù)量的五分之一。
核彈頭產(chǎn)量不足還不是印度核武庫面臨的主要問題。核武器的投送載具和搭載平臺問題同樣令印軍頭痛。
印度媒體曾多次渲染印度研發(fā)的“烈火”系列導彈性能先進,并曾聲稱該型導彈擁有搭載核彈頭的能力,其射程可覆蓋大半個中國。然而哈里哈 倫在其文章中對印軍的戰(zhàn)略打擊能力并不看好。
印度在建中的航母,還不具備戰(zhàn)斗能力
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印度目前僅擁有中近程彈道導彈,而且印度海軍的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殲敵者”號還處于海試階段,即使按照原定計劃,也要等到2012年才能服役。因此印軍目前只能依靠戰(zhàn)斗機和海軍僅有的一型水面平臺發(fā)射核武器,“二次打擊能力”極為薄弱。 至于印軍的核打擊范圍,哈里哈倫的文章中認為“僅能打到東南亞和中國的西藏自治區(qū)而已”。
中國對印有“三大優(yōu)勢”對于中國的核力量,哈里哈倫在文章中給出了較高的評價,他認為中國擁有明確的核政策,并與中國的全球戰(zhàn)略相符,而印度核政策并不明朗且決策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