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字典的定義,沙漠是缺少流水、植被、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按照軍人的定義,祖國需要的地方,就是軍人必須堅守的崗位。
于是,我在生存的艱苦與崗位的堅守之間探索著軍人的價值。
西氣東輸管道自新疆到上海,每年為中原、華東、長江三角洲地區(qū)輸送30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個中國距離最長、管徑最大、投資最多、輸氣量最大的天然氣管道,經騰格里沙漠東南緣跨越黃河時,有一段管道像血管暴露在皮膚之外一樣凌于空中。武警寧夏總隊中衛(wèi)支隊四中隊的崗位就駐守在這里,守衛(wèi)著西氣東輸大動脈的安全。
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哨所
這里沒有白鴿翔舞、萬眾矚目,但金沙鳴弦、長風如歌,同樣讓我心頭涌動起特殊的神圣感。
指導員王金強指著為數不多的幾張老照片告訴我,2005年,四中隊奉命組建。第一任中隊長馬曉宇帶著人拿著地圖轉了幾個圈,愣是沒有找到營房所在地。經過再三尋找,他們才發(fā)現,位于沙坡洼地里的三間簡易鐵皮房,已被流沙掩埋過半。
一位老兵回憶說,當年,四中隊還沒有通電,手電是用于照明的唯一電器,只能用于應急。蠟燭是個寶,因限量供應,不得不定時燃熄。
老兵說,因為駐地風大,沒有磚瓦,他們把萬能的“建筑材料”——塑料布使用到了極致。缺少食堂,他們搭幾塊塑料布,遮陽擋雨;沒有廁所,他們拉一截塑料布,就地隔出“方便之所”。但“萬能材料”并不萬能,輕而薄的塑料布最怕遇到揚起“利刃”的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