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中國社科院發(fā)布了中國首份全國性政府賬本。根據(jù)這份名為《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下文簡稱《報告》)顯示,2009年,全口徑財政收入為10.8萬億元,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GDP)的比重為32.2%。
《報告》顯示,1998年的上述比重為20.4%,到2007年之后,一直維持在30%以上的水平,該報告預計“十二五”期間該比例在31%-35%之間。
上述數(shù)字,是在當日舉行的“十二五”時期的財稅改革研討會發(fā)布的。此前,中國尚無一個全口徑的政府收入數(shù)字,即全國的宏觀稅負水平到底有多高,眾說紛紜。
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包括一般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預算外收入、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社保繳費收入。其占GDP的比重,是測算宏觀稅負水平的一個辦法!秷蟾妗凡⑼ㄟ^國際比較得出結(jié)論,“中國目前30%左右的總體宏觀稅負水平并不低。”
中國宏觀稅負超30%
中國宏觀稅負到底有多大,不僅財政部不清楚,連全國人大和國務院也沒有一個詳細的賬本。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此前指出,中國可用于統(tǒng)籌安排的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明顯偏低。2007年我國公共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9.3%,2008年為19.5%,2009年為20.1%,明顯低于國外平均水平。
但是,中國存在太多的未納入預算管理之內(nèi)的各種收入。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預決算審查室主任夏光表示,什么是政府的財政收入,定義不一,結(jié)論不一,但是顯然“遠遠不只這個(20.1%)比重。必須有一個確認標準:什么是財政收入,什么是政府收入。"
《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10-2011)》認為,測算宏觀稅負水平有4個測算辦法,分別是最小口徑(稅收入占GDP比占GDP比重明顯高于發(fā)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報告》顯示,“十二五”如果土地出讓金繼續(xù)升溫,或者維持現(xiàn)有的態(tài)勢,全口徑財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望從2009年的32.2%升至35%。
“十二五”期間 應減少投資性支出
《報告》指出,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每年的稅收收入增速為10%-15%之間?紤]到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的穩(wěn)步提升,財政應該增加社會性支出,減少投資性支出。
該《報告》認為,中國全口徑財政社會性支出(教育、醫(yī)療、就業(yè)保障等),占GDP比重應該達到13.5%,比起目前10.57%的比重應有所增加;但即便如此,相比發(fā)達國家1980年的20%的比重數(shù)字,仍差距較大。
為支持社會性財政支出在全口徑財政支出中的比例上升,《報告》指出,需要控制當前經(jīng)濟事務和城鄉(xiāng)建設開支、行政管理費用過快增長的勢頭。
目前,地方投資性支出計劃龐大。地方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找錢,并尋求中央轉(zhuǎn)移支付的支持。2008年,中央對地方的專項轉(zhuǎn)移支付資金達到9962億元,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以上。
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預決算審查室主任夏光認為,專項轉(zhuǎn)移支付占到整個轉(zhuǎn)移支付的比重的50%多,大部分的錢是通過立項,通過審批的模式進行轉(zhuǎn)移,這樣在管理上存在很多問題。
而在政府全口徑財政收入比重增長的同時,中國財政收支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中國社科院財貿(mào)所稅收研究室主任張斌認為,“十二五”時期,中國應該要適當控制全口徑的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并將全部的政府收支納入政府預算管理。
“政府的資產(chǎn)和負債的狀況究竟怎樣?每一筆錢花得是否有效?收支透明度的細化問題應該重點考慮。”夏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