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2010-06-21 (中網資訊娛樂)--記得曾經有句俗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我確認自己還沒有老,所以在家一心一意看起了新《三國》。說實話,開始看新《三國》后,我才震驚地發(fā)現,原來身邊有那么多的人也在看,并且聚在一起時還時不時地把新《三國》一頓很批,要說你不喜歡這部戲,批完就換臺得了,可他們偏不,一邊批還一邊依然津津樂道地看,也許,這就是新《三國》的成功,像一對戀人吵架,吵得越兇,往往分不開,反倒是相互間沒了話說,才是最壞的結果。
大家關注的新《三國》正出現在當下泡沫電視劇橫行的時候,新《三國》一直自我地堅守著自己的疆土,并且一守就是八年,在這八年中,新《三國》換了三位導演,從陳家林到閻建鋼,再到高希希,險些夭折,其中所經歷的痛苦遠非現在泡沫劇可比。而瞧瞧時下電視劇的泛泛之作,一部戲沒幾個月就制作完成,也不管上映之后是否反響平平,雖然有利益可圖,卻成為了觀眾心中的垃圾,扭曲著觀眾們對電視劇的審美。于是,當新《三國》席卷而來,習慣看粗制濫造電視劇的觀眾們必須要學著適應了,如同在黑暗中就困,面對突然出現的光亮,還要遮擋著去適應一樣,但這并不能阻擋新《三國》的成功,事實上,新《三國》一直在黃金段播出,由不得任何一部大制作的電視劇與其同檔,即便是在世界杯期間,卻依然占有極大收視率。
酒香不怕巷子深,這句老古語用在新《三國》上正合適,先不管它的那片罵聲,我們注意的是與之相對抗的力挺,此起彼伏,一罵一挺,一斜一正,收視率真的是節(jié)節(jié)高升。其實新《三國》不娛樂,反而更理性,給人一種精神上的訴求,在眾多泡沫劇中,新《三國》的出現彌足珍貴。可以說,看新《三國》,看的其實不是熱鬧,也非要在劇情中去追尋歷史,重要的是尋找丟失已久的精神,在諸葛亮離世之后,司馬懿面對木刻諸葛亮所說的那句“知音”,難道大家都沒有動容么?中國影視劇也如此,看到新《三國》歷時八年真誠的來到大家的面前,不也正是在尋找自己真正的“知音”嗎?(文字/大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