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識繁體”有沒有必要?漢字繁簡之爭不是新話題,去年、前年兩會上,都因有政協(xié)委員建議增設繁體字教育甚至提議“恢復使用繁體字”而引起一片嘩然。此后,廢簡復繁斷不可取,用簡識繁或可提倡,成為許多學者與大眾的共識。此次新浪網(wǎng)對該市此舉的調查顯示,近15000名投票網(wǎng)友中有一半以上選擇“支持,可以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文化涵養(yǎng)和個人素質”,從中或可看出大多數(shù)人對于“識繁體”本身并無異議。
但熱議并不僅僅局限于繁簡之爭。人們更關注的是該活動的細節(jié):該不該興師動眾地要求“每人至少認識500個繁體字”?該不該與中小學生掛鉤,如推動《說文》進校園,報紙開設專欄專頁,電臺、電視臺開專題講座詳解《說文》……也因此,有四成網(wǎng)友選擇“質疑,此舉過于興師動眾,可能增加孩子的課業(yè)負擔。”
其實,正如傳統(tǒng)京劇進課堂一樣,即使繁體字進校園,讓學生有機會認識了解一下常用繁體字,倒也無妨。當年筆者一位同學一進大學校門,就將啟功先生題寫的繁體字“學術會堂”念作“學術食堂”,傳為笑談,也凸顯了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而現(xiàn)在,人們只是擔心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這種善意的初衷被變了味而已。何況,認識繁體字,一定要讀《說文解字》嗎?畢竟這部文字學的工具書不是通俗讀物,即使中文系的大學生大概都不見得人人通讀。閱讀名著繁體字版本,游覽名勝古跡時辨認碑文,甚至看港臺電影的字幕……都是接觸了解繁體字的途徑。至于對漢字的精美深奧產生興趣進而讀《說文》,則是屬于“高端需求”了。再進一步說:文字,或者說文字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傳承文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單單繁體字,無法承受傳承中華文化之重,切不可“舍本逐末”,只為讀說文而讀,為識繁體字而學,遠離了閱讀經(jīng)典,領會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涵的初衷。“你知道‘回’字有四種寫法嗎?”許多讀者都熟悉這句話的“典故”,并會心一笑。魯迅先生以這樣生動的刻畫,塑造了一個迂腐可嘆的孔乙己的形象。我們識繁體字,決不是為了培養(yǎng)出更多的“孔乙己”。
而所有的質疑,最終指向的是當?shù)卣膭訖C!墩f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正是當?shù)孛?在各地爭奪名人資源的情境中,人們不免心有余悸:這會不會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大潮下的又一次“作秀”?好在當?shù)鼗貞?這只是該市已開展六年的“經(jīng)典教育”活動的一環(huán),活動并非強制,不做考核依據(jù),并非枯燥乏味,力求生動活潑。老實說,挖掘地方文化資源,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的思路本無可厚非,重要的是,要做到真正的“以文化人”、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畢竟,我們向來不缺“概念”,缺的是誠意與成效。但愿當?shù)卣皇羌惫馗?ldquo;運動”、盲目急躁地當“指揮”,而是真正能夠厘清自己“服務者”、“倡導者”的定位,在實踐中探索如何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和提升地方影響力方面取得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