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麥家近日忽出驚人之語:“網絡文學99.9%都是垃圾”,“如果給我一個權利,我就要滅掉網絡。”乍聽麥先生此言,不由驚嚇,竟聯(lián)想到“文革”中的除“四舊”、滅“封資修”。繼之莞爾:麥先生真會搞笑,而今何年何夕!明知自個不可能擁有那“滅掉”的權力,偏要高調虛構什么“如果”,豈非可笑?
眾所周知,過往的文學創(chuàng)作門檻甚高,互聯(lián)網來了,文學創(chuàng)作門檻不復存在,只要有電腦打字,有寬帶上網,誰都可以在網上發(fā)表作品,既不需要編輯、審核,也不需要印刷、發(fā)行,更不需要八方求爹爹告奶奶。沒有了門檻,誰都可以輕易地發(fā)表作品,于是,那些原本平凡的草根、不起眼平民,多年的作家夢一下子就變成了現(xiàn)實,一夜之間搖身一變而為明星。以至有人稱,網絡就像是一臺大機器,在短時間內締造出眾多作家神話。
網絡在帶給文學自由、寬容和發(fā)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粗制濫造;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沒了門檻,垃圾也隨之泛濫。指其“99.9%都是垃圾”也許說過頭了,但垃圾大量存在是不爭的事實。但網絡文學,就因此應該用權力來“滅掉”?
網絡的優(yōu)勢,就在它的低門檻,海納百川,這有什么不好?縱然,門檻降低,引來泥沙俱下,但從中不也可發(fā)現(xiàn)真金?比如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安妮寶貝的《告別薇安》、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陸幼青的《死亡日記》,就被公認為網絡文學中的優(yōu)秀之作;蕭鼎的《誅仙》、天下霸唱的《鬼吹燈》、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南派三叔的《盜墓筆記》、酒徒的《家園》、月黑磚飛高的《職場戰(zhàn)爭》、安意如的《當時若只如初見》,不也成暢銷書?
網絡文學的興盛,讓主流文學界也無法不正眼相看。所以2002年,傳統(tǒng)文學給予網絡文學的最高褒獎——讓網絡作者寧肯的長篇小說《蒙面之城》和傳統(tǒng)文學作家張潔的長篇小說《無字》并列第一,共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所以前年,代表主流文學的中國作協(xié)表態(tài),要吸納網絡文學評選的前10名作品的作者進入作協(xié),并送入魯迅文學院進修;所以2009年,網絡文學中的一部作品《大江東去》,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后獲得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成為首次獲得該獎的網絡作品。
這再清楚不過地表明,雖然網絡文學概念的界定至今仍存歧義,網絡文學還“缺少一種真正的價值標準”,網絡文學也確實垃圾成堆,但網絡文學已無可懷疑地成為一個無法輕視的客觀存在。
網絡文學,還是不要輕言“滅掉”。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說得在理:網絡文學的興起,顛覆了紙質傳統(tǒng)寫作的話語霸權,它是一個平民、自由的平臺,給每一個喜歡寫作的人以相對平等的機會。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我看,網絡文學與當下的傳統(tǒng)文學一樣,即便一時產不出本經典、冒不出個“曹雪芹第二”,能夠寬容地讓其為中國文學的未來播種育苗,也值得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