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月,中美都進行了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系統(tǒng)的試射。雖然兩國的試射均未成功,但它們標志著中美兩國之間在該領域的競爭仍在繼續(xù),兩國都試圖研發(fā)數倍于音速的高精確度導彈。
高超音速武器能夠非常迅速和有效地擊中目標。如果能夠投入使用,這些武器能夠以5倍于音速的速度飛行,射程覆蓋上萬公里。
雖然中美之間這一階段的高超音速軍備競賽是近期才發(fā)生的,但這類武器本身已經以某種形式存在了幾十年。
美國防部助理副部長、代理首席研究與工程專家謝弗近日在接受采訪中透露,美國陸軍高超音速武器項目第二次試飛失敗后,國防部目前正在著眼開展第三次試飛的相關工作。

中美都在研究高超音速武器
在中美最近兩次失敗試射之前,兩國都有過成功試射高超音速武器系統(tǒng)的記錄。今年1月15日,中國國防部發(fā)言人就外媒報道中國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作出回應并表示.
中國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的科研試驗是正常的,不針對任何國家和特定目標。國防部的此次回應實際上已經證實了中國這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

高超聲速飛行器
大氣層上“打水漂”
高超音速是指速度大于5倍音速,也就是時速在6000公里,如果是10倍音速,則時速高達12000公里,這個速度對于武器來講可實現“全球快速打擊系統(tǒng)”,也就是美軍一直倡導的“一小時打遍全球”。也只有“快”才能不貽誤戰(zhàn)機,才能在對手發(fā)起攻擊前“以快制勝”。
美軍1998年提出的高超音速飛行器設計方案,使用火箭組合循環(huán)發(fā)動機推進。從普通跑道起飛,發(fā)動機加速到10馬赫飛行,當爬升到40公里高度時關閉發(fā)動機,飛機依靠慣性滑行到60公里的高度開始機動飛行。
在這個高度區(qū)間,地球大氣層的壓力、密度隨高度增加而迅速衰減,在距離地面60公里高度,已接近真空狀態(tài)。因此,在30-60公里的高空“走廊”是高超音速飛行器長時間遠距離飛行的理想空間,在這個“走廊”短暫啟動發(fā)動機,推動飛行器再次爬升、回落、再爬升,如此周而復始,每兩分多鐘進行一次“跳躍”,每一跳約450公里,短時間內可以到達全球任何地點。
這種在稠密大氣層上方如“打水漂”般跳躍飛行的方式,不僅節(jié)省燃料,而且大大減輕高超音速飛行的氣動加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