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在90年**始的經濟衰退,神話的破滅,雖然導火索的廣場協(xié)議,但是,其病根,卻在于畸形的社會結構。
由于青年人口的缺少,日本已經逐步失去了創(chuàng)新能力,本土消費能力亦開始萎縮。而所謂的“銀發(fā)經濟”更多是一種消耗型而非生產型經濟,是一種“負能量”。
百年前,中國學者梁啟超在其雄文《少年中國說》中,即將以青年人為主體的社會,與以老年人為主體的社會作了詳盡的對比,一個老齡化的社會必然在心理上總體趨向保守,由此缺少活力和勇氣,整個國家變成孬種之國,缺乏血性。
同時,老化的人口,亦由于精力的限制,亦出現(xiàn)智慧退化,則整個民族,智慧與勇氣俱亡,變?yōu)楹翢o希望的死亡之國。舉國為少年,則國家前途無量,舉國為老人,則衰亡可待。
無論哪國改革,青年人的動力與激情,皆為必然。阿拉伯之春中,阿拉伯諸國,青年人口占比都達到了70%,而日本的鄰國中國,30年前的改革開放,亦由于良好的人口結構所推動。80年代,中國的主流人口,主要是青年。
目前,類似中國改革的這種動力,在日本已經消失。由此,代表青年勢力的鳩山由紀夫縱使一時崛起,但日本的主流社會并不為青年人所把持,鳩山改革很快被絞殺,難成大器。
日本右翼曾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更為嚴重的是,由于日本社會的排外,在本國人口萎縮的情況下,不能大規(guī)模開放移民,特別是亞洲青年移民。李光耀批判日本的開放度低,并非虛言。
未來,日本需要加大文化的包容性,徹底開放亞非移民,吸引中國,朝鮮,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亞洲人口大國的青年進入日本。
盛夏時節(jié),本人參加了一次關于日本養(yǎng)老問題的座談,據(jù)了解,日本的醫(yī)務護理人員奇缺,本國青年嫌工資低不愿意干,但是日本的所謂“低收入”,絕對是亞洲多數(shù)國家青年的高收入。
會上,本人曾建議,日本未來應加大引進亞洲移民力度,吸引1000萬左右青年。當下,日本國內對于移民問題,比之中國,更缺少緊迫感。
脫亞入歐壽終正寢
日本右翼曾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幾次地震,日本缺乏戰(zhàn)略騰挪空間的弊端,顯露無疑。
作為經濟大國,日本和德國,是核能利用最充分的國家,亦反應了兩國的經濟總量,與資源擁有之間的反差巨大。某種意義上說,發(fā)展核電,是避免過度依賴石油和天然氣的必然選擇,亦是日本的悲哀與無奈。
而在地震將使日本沉沒的傳言之下,日本人未來大規(guī)模遷移到哪里,亦成為廣泛的猜想。由此,日本人的領土危機,亦比從前更為急迫。
回歸小國,保持強國,或可是日本未來宿命。
日本崛起為亞洲乃至世界強國,乃是在亞洲引領現(xiàn)代化的先聲,獲得了相對亞洲諸國的制度優(yōu)勢。但是,這種優(yōu)勢不可能永久。隨著亞洲國家現(xiàn)代化的推進,日本的領先優(yōu)勢,將會逐步消解。
2010年,日本即被中國反超,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有預測稱,到2025年,中國、印度的GDP將分別占到世界總GDP的15%和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