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人要有血性!這是習近平主席對新一代軍人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呼喚。無數(shù)革命先烈用他們的英雄壯舉告訴我們,軍人的血性是什么?是忠于祖國,關鍵時刻敢于亮劍、勇于犧牲和甘于奉獻,這是軍人的本性,是軍隊的脊梁,也是勝利的基因。筆者認為,和平時期看不見戰(zhàn)火硝煙,但投身于各個崗位的軍人同樣需要血性;培養(yǎng)軍人血性,不僅要關注戰(zhàn)斗員,更要關注指揮員,只有這樣才更有號召力。
筆者長期從事軍事科研工作,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認為軍事科研跟“血性”挨不上邊。但實際上,由于軍事領域的創(chuàng)新性、挑戰(zhàn)性很強,搞軍事科研困難非常多,要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必須要有在關鍵時刻尤其是重大科研任務面前,義無反顧、勇于擔當?shù)哪枪裳院头瞰I精神。前不久,在軍內具有重大意義的大型兵棋系統(tǒng)研制過程中,就有張國春等兩名團隊成員因忘我工作患病去世的光榮事跡,這無疑也是軍人血性最生動的體現(xiàn)。
應該說,部隊指揮員的血性是一支部隊血性的縮影和寫照。因此,部隊有沒有血性,指揮員是關鍵。戰(zhàn)爭年代,官兵戰(zhàn)斗信心和精神來源之一就是他們身邊的指揮員。這既有信任問題,更有引領問題。作為一名接受過戰(zhàn)斗洗禮的老兵,筆者更深有感受的是,指揮員的血性是無聲的示范。
還記得在30多年前經(jīng)歷的一場戰(zhàn)斗中,副連長張大權帶領突擊隊向目標發(fā)起攻擊,戰(zhàn)斗中,張大權的右大腿被炮彈炸傷,小腹部被橫飛的彈片削開一個洞,腸子和鮮血從傷口處噴涌而出……他用手將掉出來的腸子塞進肚里,用繃帶纏住傷口,繼續(xù)沖鋒。他對戰(zhàn)友們說:我張大權愿以死相拼,帶著你們做最后一次沖擊!經(jīng)過5個多小時的拼死激戰(zhàn),我軍終于把勝利的旗幟插上目標高地,但副連長張大權卻英勇犧牲。
在新的歷史時期,強化軍人血性從指揮員做起同樣至關重要。
一是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上帶好頭。和平時期,遂行急難險重任務是軍人血性的“磨刀石”。指揮員帶頭磨礪堅忍不拔的意志品格,以戰(zhàn)勝一切困難而不為困難所壓倒的強大信心激發(fā)官兵斗志,能帶頭錘煉不懼生死的犧牲精神。對于以“80后”“90后”和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的年輕士兵,變“要你上”為“跟我上”,能以實際行動團結官兵、凝聚軍心,激勵大家以高昂的戰(zhàn)斗熱情履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