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中央社”2月17日報道稱,大陸雖然具備洲際彈道導彈等核威懾能力,但射程不足以滿足需要,這迫使解放軍必須開發(fā)新一代洲際導彈,而近來試射頻繁的東風-41正是主角。
報道說,俄羅斯衛(wèi)星網曾將東風-41列為大陸2014年最重要的5項軍事發(fā)展成果之一。與現(xiàn)役東風-31、東風-31A對比,東風-41射程可能逼近1.5萬公里,還配備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MIRV),威懾能力更強。
美國網站《華盛頓自由燈塔》報道,東風-41最多可攜10枚MIRV,在重返大氣層的過程中能夠自行調整方向,因此多個彈頭能夠分別攻擊不同目標,也能降低遭到反導系統(tǒng)攔截的幾率。
綜合軍事專家分析,東風-41的另一個重要改進是準確度提高,東風-31A的命中誤差為300米,東風-41可能降到120米以下,對導彈發(fā)射井、地下掩體的傷害更大,可以降低核武反擊的風險。
就射程而言,媒體分析,解放軍原來的主要假想敵是前蘇聯(lián),對導彈的射程自然不會要求那么高,但國際局勢轉變,主要對手已經變成美國,東風-31的8000公里射程,從大陸本土最多只能打擊美國西海岸。
巨浪-2雖然能從潛艇發(fā)射,但要穿越第一島鏈難度很高,大陸自家門前的黃海、東海水深不夠,彈道導彈潛艇難以隱藏,南海深度雖夠,但距離美國本土太遠,巨浪-2射程不足8000公里,威脅并不明顯。
東風-31A據稱射程增加至1.2萬公里,從華東可以覆蓋美國全境,但設計“過于老舊”,面對現(xiàn)有導彈防御系統(tǒng)力不從心。東風-41則是2002年全新研制,除了MIRV,甚至可能配備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