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國產(chǎn)新型坦克正在進行試驗
本報記者 張曉祺 高志文 特約記者 宗兆盾 詹自飛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嶺
——題記·歌劇《星星之火》唱段
他溫文爾雅,慈祥可親。一臉燦爛的笑容,使人如沐春風。
兩次參軍入伍,他對事業(yè)敬重如山;55年教書育人,他對學生嘔心瀝血;17載笑傲病魔,他對生活樂觀豁達……
如今,78歲的他功成名就,糧谷滿倉,卻仍不停歇,迎著陽光,面帶微笑,一路前行。
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中國工程院院士、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臧克茂,以一位古稀老人的大寫人生,讓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比天空更遼闊的胸懷。
沒想到,老了老了,扛大活——
他讓中國坦克炮控系統(tǒng)與世界先進比肩
仲夏時節(jié),塞外草原,履帶滾滾,戰(zhàn)車轔轔。
跨溝壑繞丘陵如履平地,穩(wěn)跟蹤抗顛簸精確打擊……曾在國慶60周年首都閱兵中精彩亮相的我軍新型主戰(zhàn)坦克,如今正在演兵場上創(chuàng)造著一項項訓練紀錄。
喜訊傳到千里之外的裝甲兵工程學院,臧克茂院士臉上又一次綻放出欣慰的“臧式微笑”。
坦克,現(xiàn)代陸地作戰(zhàn)的主要武器,自從登上戰(zhàn)爭舞臺以來,以其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作戰(zhàn)特點,被冠以“陸戰(zhàn)之王”美譽。
臧克茂的名字,就與中國坦克緊緊相連。
在裝甲兵工程學院訓練場,記者目睹了某新型坦克的風采——十幾噸重的炮塔,眨眼間就能實現(xiàn)任意角度轉(zhuǎn)向,對目標做到“發(fā)現(xiàn)即摧毀”。坦克射手告訴記者,設(shè)定射擊諸元后,不論車體如何顛簸起伏,火炮始終會精確鎖定目標。
這輛新型坦克卓越的炮控系統(tǒng),正是臧克茂10年鑄劍的杰作。
曾幾何時,沒有先進坦克的人民軍隊在戰(zhàn)爭中吃盡了苦頭。擁有自己制造的先進坦克,成為幾代共和國軍人的夙愿。
先進不先進,關(guān)鍵看炮控。“先敵開火、首發(fā)命中”,這簡單的8個字,是檢驗坦克作戰(zhàn)性能的“命門”。
然而,直至20世紀80年代,我軍主戰(zhàn)坦克炮控系統(tǒng)還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瞄準時間長,射擊精度低,成為制約坦克戰(zhàn)斗力提高的“瓶頸”。
啃下這塊硬骨頭,讓中國坦克在世界軍事舞臺揚眉吐氣——1987年,臧克茂半路出家,開始了艱辛漫長的科研跋涉。這一年,他已55歲。
1991年初,海灣戰(zhàn)爭爆發(fā)。人們很快從新聞中了解到發(fā)生在幼發(fā)拉底河谷的一場戰(zhàn)斗:5輛伊軍坦克遭遇3輛美軍坦克,還沒來得及開火,就被掀了“蓋子”。
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5∶0”的戰(zhàn)果,使臧克茂愈發(fā)心存憂患:當今世界強手如林,落后就要挨打!
太多的攻關(guān)過程,都已散落在時間的隧道中。臧克茂身邊同事能夠清晰記憶的,就是燈光——辦公室里的燈光、實驗室里的燈光、資料室里的燈光,從深夜亮到黎明。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綻放。1995年,臧克茂領(lǐng)銜研制的某型炮控裝置正式列裝部隊,我軍主戰(zhàn)坦克火炮瞄準時間明顯縮短,射擊命中率大幅提高。
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氣,先后跨越坦克炮控系統(tǒng)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壓到全電控制、模擬到數(shù)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礙,研制成功 “交流全電式炮控系統(tǒng)”和“數(shù)字式大功率交流全電炮控系統(tǒng)”,改寫了坦克傳統(tǒng)炮控系統(tǒng)的體系結(jié)構(gòu)。
成果一項接著一項,論文一篇接著一篇,專著一部接著一部……老兵扛大活,擔任軍隊保留專家的15年,他整整忙碌了15年。
2007年,臧克茂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站在新的起點,面對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滾滾浪潮和嚴峻挑戰(zhàn),一顆創(chuàng)新的種子,又在他心里悄然萌芽。為了讓以機械控制為主的傳統(tǒng)陸軍裝備脫胎換骨,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戰(zhàn)爭需要,他提出了“陸戰(zhàn)平臺全電化技術(shù)”這一極富挑戰(zhàn)性的課題。
臧克茂的實驗室里,停放著兩輛樣車:一輛看似普通,上面加裝了很多天線;另一輛車輪怪異,如同紡紗棒槌相連。
橫向行進、原地旋轉(zhuǎn)、斜線疾駛……在試驗人員的遙控操作下,車輪怪異的那輛車,靈活自如地做出了傳統(tǒng)車輛無法企及的動作。
臧克茂告訴記者,剛才演示的那輛車,可在狹窄的戰(zhàn)艦、機艙內(nèi)實現(xiàn)任意方向行駛,在未來戰(zhàn)場上有著廣泛用途。
“全電化戰(zhàn)斗平臺,是陸軍裝備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我們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談吐間,他面帶微笑,一臉自信。
沒想到,老了老了,得大病——
他笑對苦難演繹家國情懷書寫剛性人生
那是臧克茂55年執(zhí)教生涯中最難堅持的一堂課。
1993年3月的一天,他剛站上講臺幾分鐘,虛汗就已濕透全身,整個身體幾乎貼到了黑板上。
疼痛,撕心裂肺的疼痛。
聽課的學生并不知道,此時,講臺上的教授已被醫(yī)院診斷得了膀胱癌!
微笑,人世間最美的語言。“有病不是我的錯,但有病不工作就是我的過!”面對突如其來的病魔,臧克茂勇敢地選擇了微笑。
一次檢查后,他疼痛難忍,在醫(yī)院的候診椅上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起不了身;氐郊視r,內(nèi)褲已被血尿浸透。
穿刺、活檢、理療……兩個療程的化療,使他尿道發(fā)炎,小便出血,體重由原來的120多斤降至100斤,白細胞和血小板指標降到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即便這樣,學校安排的課他一節(jié)也沒落下。
長時間超負荷工作,使他常常感到頭暈乏力,一次洗澡時竟跌倒在浴室,磕破了頭,縫了6針。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頂大棉帽遮住傷口,又準時出現(xiàn)在實驗室。
教學仍在繼續(xù),試驗仍在繼續(xù)……與他同在一個教研室、同住一棟樓的趙碧君教授聞訊后,撥通了臧克茂家的電話。
電話里傳出這樣的話:“趙教員啊,我知道你想問問我的身體情況。謝謝你的關(guān)心,這點兒困難,我自己能克服。”
“癌癥,這個可怕的字眼,在他眼中竟成了‘這點兒困難’。”談起當年場景,趙碧君感慨不已。
對臧克茂而言,生活的苦難遠非這些——
早在1984年,妻子于鳳元就患上了多發(fā)性硬化癥。
這是一種罕見的不可逆疾病,醫(yī)生說,這種病例世界上最長的存活期只有二三十年。隨著病情加重,老伴左眼失明,手腳僵硬,生活不能自理。
死生契闊,不離不棄。在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之余,臧克茂盡心盡力當起了老伴的保姆。
每天上班前,他要給老伴擠好牙膏,倒好水,準備好當天的藥,還要把切好的水果放到老伴床前。
老伴愛吃紅燒豬蹄,他怕妻子嚼不動,就一口口咬下來喂她。吃魚時,他把刺一根根挑出來,把魚肉喂給老伴。
在陪老伴就醫(yī)的過程中,臧克茂了解到,針灸療法對保持肌肉機能有幫助。他就仔細觀察中醫(yī)師的針灸手法,買來中醫(yī)書籍自學針灸。
為練手勁和針感,他先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一次,他沒扎準穴位,疼得額頭上直冒冷汗。老伴流著淚說:“老臧,別扎了,萬一你也扎癱了,咱們這日子可怎么過呀!”臧克茂卻說:“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遭多大的罪都值得。”
老了老了,得大病,一般人面對這樣的打擊往往一蹶不振。然而,記者翻看臧克茂的主要科研成果一覽表,驚訝地發(fā)現(xiàn),1997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0多項成果竟然都是在他與病魔抗爭期間完成的。
“人的生命如河水奔流,不遇到島嶼和暗礁,就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很多很多年了,臧克茂總忘不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這句話。
“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你強它就弱。”說這話的時候,老院士笑容依舊。
沒想到,老了老了,從頭學——
他以不服老的心態(tài)緊跟時代發(fā)展步伐
目光炯炯,笑聲朗朗。
見過臧克茂的人,都會被他的精氣神所感染:這是一個充滿激情的“陽光老人”!
在院士辦公室,記者翻看了他今年8月26日的工作筆記——
上午,在辦公室整理重點實驗室申報材料,指導學生做電傳動試驗;下午,修改學生劉春光的博士論文;晚上,在辦公室查閱外軍“未來戰(zhàn)斗系統(tǒng)”相關(guān)材料。
紙上沒有記載的,還有他20余年如一日的家務事。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無論是經(jīng)歷癌癥的生死考驗,還是面對科研的一波三折,以及家庭的種種磨難,臧克茂始終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
老了老了,精力依然充沛。一年四季,除了出差和在家照顧老伴,臧克茂其余時間幾乎都在辦公室加班。他的工作強度,讓很多年輕人自嘆不如。
有時候,看到教授這樣辛苦,幾個頑皮的學生故意在他面前唱:“你歇歇吧,歇歇吧!”
他聽了總是淡淡一笑,一切照舊。
隨著電腦在教學科研中的廣泛應用,71歲那年,干什么都不愿輸給年輕人的臧克茂,決定開始學電腦、練打字。
因為是南方人,普通話發(fā)音不準,學習拼音輸入時,他在電腦旁擺上一本字典,遇到難拼寫的字先根據(jù)部首查字典,然后再依照拼音輸入,特別生僻的字就記在筆記本上。學生看他這樣吃力,就勸他:“您這么大年紀了,有什么文稿需要錄入交給我們就行了。”但他執(zhí)意不肯。
如今,他不僅能熟練打字,還喜歡上網(wǎng)瀏覽新聞、收發(fā)郵件。在參加院士評選答辯時,他熟練操作電腦進行匯報演示,令眾多評委感佩不已。
雄心不減,老當益壯。已經(jīng)收獲累累碩果的臧克茂,一如既往地享受著學習的快樂,追尋著創(chuàng)新的朝陽——
學生李長兵博士不會忘記,為掌握控制領(lǐng)域最新的編程語言,臧院士多次向他請教,并把一些重要內(nèi)容存到電腦里,反復研究。
學生宋小慶博士清楚地記得,導師多次向她請教綜合電子系統(tǒng)控制的前沿問題,重要的還會記在本子上,并配上原理圖。
在學生眼里,教授年近八旬,心態(tài)卻和他們一樣年輕。臧克茂說,自己學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為學生做得越多,就越會感到年輕。
在學院舉行的臧克茂院士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宋小慶道出了對恩師最深沉的敬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