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生命通路的搶通,掃清了救援大部隊全速進入災區(qū)的障礙。
一處處無助等待的地方,盼來了救援官兵,升起了生命希望。
搜救,搶救!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
在抗震救災進入關鍵時刻,5月16日,胡錦濤主席作出指示:新增派的3萬部隊要盡快到位,要采取措施盡快進入所有村莊。
偏遠山村受災群眾的安危,深深牽動著胡錦濤主席的心。在四川抗震救災第一線的胡錦濤主席當面指示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和有關部隊領導,迅速組織精干的小分隊,帶著食品、飲用水和藥品,徒步進入深山區(qū),火速趕往這些村莊救援,把抗震救災工作擴展到所有鄉(xiāng)村、進村入戶。
第二天晚上,胡錦濤主席在成都召開的抗震救災工作會議上再次發(fā)出號令:“要充分發(fā)揮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和公安消防特警突擊隊作用,在救援隊伍進入所有鄉(xiāng)鎮(zhèn)的基礎上,盡快進入所有村莊,排查每一處倒塌房屋,竭盡全力搜救被困群眾。”
19日凌晨,剛剛回到北京的胡錦濤主席在軍隊有關情況匯報上批示,要求部隊“深入責任區(qū)內(nèi)村莊,營救被困群眾,醫(yī)治傷員,幫助群眾解決困難。要爭分奪秒,時不我待。”
從16日深夜起,一支支部隊晝夜兼程,迅速向救援人員還未到達的偏遠受災村莊挺進。川西北山高路險,有的幾戶人家就是一個小村莊?此坪芙牡胤,也要繞好幾條山梁。
19日這一天,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與總參、成都軍區(qū)和武警部隊領導分別帶工作組,乘直升機到災區(qū)的鄉(xiāng)村,對部隊“進村入戶”情況進行實地檢查。 這一天,近80名將軍分赴災區(qū)鄉(xiāng)村,檢查督導部隊“進村入戶”行動。
這一天,救災部隊于14時28分前到達了指定的244個鄉(xiāng)鎮(zhèn)、2044個行政村。
21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趕赴甘肅災區(qū),代表胡錦濤主席和中央軍委看望抗震一線官兵,慰問村寨受災群眾,指導部隊抗震救災工作,勉勵官兵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堅決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
“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作出百倍努力。”這是黨和政府對災區(qū)群眾的莊嚴承諾,是人民子弟兵在抗震救災緊要關頭的堅定行動。
從城市到村鎮(zhèn),從一個個震后“孤島”到一處處重災區(qū),部隊官兵連續(xù)奮戰(zhàn)170多個小時,在深山間、在密林里,從殘垣斷壁中,從一座座廢墟底下,尋找著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
104小時,26歲的賀晨曦成功獲救;
164小時,61歲的老人李明翠獲救;
196小時,61歲的老人王友瓊獲救;
216小時,35歲的電廠女工崔昌會獲救……
“就是動員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官兵,能救出一個受災群眾來,也值!”被譽為“鐵軍”的濟南軍區(qū)某師官兵的話語,道出了13萬救災指戰(zhàn)員心中“絕不放棄”的堅定信念。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余震來臨需要暫時躲避時,正在奮不顧身搶救傷員的戰(zhàn)士忍不住跪地大哭:“讓我再去救一個吧,我還能救活一個!”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正在家中休假的總參某部士官李明明,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災中,徒手挖出了91條生命。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5名海軍陸戰(zhàn)隊兩棲偵察隊員,從直升機上跳入北川縣漩坪鄉(xiāng)苦竹壩水庫,泅渡1小時,從一個孤島上成功解救出被困9天的9名群眾。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160名官兵為剛剛救出卻依然昏迷的女孩唱起了生日歌,生日快樂的歌聲把20歲的女孩賈正嬌從昏迷中喚醒。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大批官兵攜重型裝備和爆破器材云集大山深處,與一個個堰塞湖和危險水壩展開殊死搏斗。
正是懷著這樣一種信念,解放軍首次啟用衛(wèi)星網(wǎng)遠程救治來自四川安縣的地震傷員,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的專家與西安西京醫(yī)院、成都軍區(qū)總醫(yī)院的專家聯(lián)網(wǎng),為傷者實施聯(lián)合會診……
截至5月28日20時,抗震救災部隊官兵共從瓦礫堆中解救生還者3336人,巡診、救治傷員31萬余人,轉移受困群眾66萬余人。先后趕到的208支野戰(zhàn)醫(yī)院、醫(yī)療隊、防疫隊等衛(wèi)勤分隊4235名衛(wèi)生人員,奔忙在傷員和災區(qū)最需要的地方。
大災當前,廣大軍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形成了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生動局面——
在抗震救災部隊中,不少官兵的家就在災區(qū),有的至今沒有家人消息,有的默默承受著失去親人的悲痛。成都軍區(qū)某陸航團團長余志榮家在汶川,他駕駛直升機一次次在家鄉(xiāng)的土地上降落,搶救傷員、運送物資,卻至今不知道父母的消息。綿陽市游仙區(qū)人武部部長鄭強的29位直系親屬在地震中遇難或失蹤,但他選擇的是去救助廢墟中的群眾:“我是軍人,災難中我失去了一些親人,但災區(qū)群眾都是我的親人。”
有的部隊官兵,寧愿自己忍饑挨餓,也要把隨身攜帶的干糧送給受災群眾。有的部隊三四名官兵分到的一瓶水,也要省下來給受災群眾。二炮某工程技術總隊一邊搜救受困群眾,一邊組織部隊幫助綿竹高東北鎮(zhèn)玉馬村27戶村民搶收小麥120畝8000余公斤,為受災群眾奪得了一份“救命糧”。
由總政治部組織軍隊駐京15家出版社捐贈的救災手冊、中小學生教輔讀物、文藝圖書和科普讀物等四大類價值1100多萬元的圖書,迅速送往受災群眾手中。在地震災區(qū),救災部隊已為受災群眾搭設帳篷12萬余頂。一座座八一帳篷學校,傳出了災區(qū)學子瑯瑯的讀書聲。僅總裝建在綿陽的八一帳篷學校,就可供1050名災區(qū)學生上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