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講壇都打著講歷史的旗號,編了很多觀眾難以考證、難辨真假、捕風捉影的歷史故事進去,把一個個專家學者硬生生憋屈成“故事大王”,在歷史史實中掘地三尺,口吐蓮花。膽子越大,發(fā)揮的余地就越大。故事越聳人聽聞、越玄乎、越不靠譜,便越招人眼球,越有益于收視率。顯然,很多觀眾喜歡這種講授方式,不然,怎么會達到幾乎誰講誰紅的地步?
帶故事性的影視傳媒受到觀眾的追捧,帶故事性的平面紙媒同樣受到讀者喜歡。故事不僅易于刊載于紙媒,也可以改成電影、電視劇、舞臺劇,改成講述、獵奇等欄目,迅速進入大眾視野。
熱愛故事的大眾審美趨向,導致幾乎所有體裁的作品,都在拼命往故事上靠。近年的報刊欄目設置上看,都帶有向故事投降的傾向。時下發(fā)行量大的刊物,如《意林》《故事會》《讀者》《知音》等等,無一例外地都體現(xiàn)出了濃郁的故事性,故事越經(jīng)典,越受觀眾和讀者歡迎。故事性的隨筆比思想性隨筆受歡迎,故事性散文比純情感散文受歡迎。不僅如此,詩歌和文學評論這種個性特征鮮明的文體,也出現(xiàn)了故事化的傾向。有些詩人寫“故事詩”,如著名詩人李亞偉的《中文系》,就有明顯的故事情節(jié),帶動了一大批詩人效仿。還有的評論家不評書,專寫人,尤其是敷衍塞責的評論家,寫故事性評論足以應付那些沽名釣譽請求名家作序寫評的作者。
故事性刊物的發(fā)行量大,故事題材稿費一路走高,市場廣闊,造就了一大批專寫故事的作家、寫手。在作家和寫手中,最受市場歡迎的,是寫故事的高手,他們的稿費收入讓寫其他體裁的作家或者寫手望塵莫及。于是,文學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了“故事經(jīng)濟”現(xiàn)象——故事賣得比小小說好,小小說賣得比中篇小說好,中篇小說賣得比長篇小說好,長篇小說賣得比散文好,散文賣得比隨筆好,隨筆賣得比詩歌好,詩歌賣得比文學評論好,文學評論賣得比其他學科的學術論文好!文學生產(chǎn)乃至藝術生產(chǎn)領域內的故事化現(xiàn)象,反映了文化快餐時代的“泛故事”特征,暢銷刊物的發(fā)行將“泛故事”現(xiàn)象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故事成為文學體裁的點睛之筆,風行天下,就連公文寫作也容易嫁接故事。
大眾對快餐文化的審美需求,推動了“泛故事”現(xiàn)象日益凸顯;反過來,“泛故事”現(xiàn)象又將更多的受眾納入快餐文化的軌道,培養(yǎng)出更多的“泛故事”消費者。為什么這么多人喜歡故事?喜歡講,喜歡聽,喜歡編?筆者分析,首先,人生本來就是一個故事,每個人都在身體力行地講述自己的故事,與故事有天然的親近感。其次,與現(xiàn)代人平時工作比較繁雜勞累有關,休閑時懶于思考,缺乏對事實真相的探究欲望,樂于接受感性的東西來追求感官刺激,打發(fā)時光。
故事作為一種豐富生活的調味劑,已經(jīng)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但把故事當成文化主餐進行營養(yǎng)吸收,讓思維漂浮在紛繁復雜的生活表層,很容易形成思維惰性——對感性的崇尚,對理性的放逐,這便是理性思維的悲哀。很多學者認為,中國學者不擅長理性思維,我們的文藝理論遠遠落在西方之后,我們的諸多理論家少有建樹,還在通過摘抄西方論著,支撐自己的門面。中國的藝術理論研究要真正達到和世界接軌,尚需付出艱辛的努力,至少不能期待通過提高講故事的水平來實現(xiàn)。
過度流行講“故事”現(xiàn)象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但文化與學術發(fā)展也應適當進行理性作品的普及,調整我們已經(jīng)偏頗的思維方式,讓感性和理性并駕齊驅,這不僅有助于健康思維品格的形成,也有助于更多與國際比肩的創(chuàng)新理論成果的出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