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最初60萬一年簽約馮小剛
開創(chuàng)賀歲檔先河、一年內(nèi)的4部電影占全年國產(chǎn)片票房近三成……談到電影這個華誼兄弟的金牌板塊,王中軍卻以“趕巧”來形容,他表示并沒有像眾多創(chuàng)業(yè)家一樣,在創(chuàng)業(yè)前做好計劃書和戰(zhàn)略規(guī)劃。“我開始拍電影的過程非常簡單。”王中軍說,1999年時他初涉電影行業(yè)。學習美術的他在電影圈有不少朋友,幾千萬元的身家在當時也是“略微有錢的人”,不少人開始找他投資電影。于是,他一下投拍了3部電影:馮小剛的《沒完沒了》、姜文的《鬼子來了》和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三部戲有兩部賺錢了,這讓我知道了電影是怎么拍的,知道了電影是怎么超支的,也知道了拍電影都是導演賺錢,投資者不賺錢。”
《沒完沒了》上映后,3000萬元的票房進賬,加上1500萬元的貼片廣告盈利,讓王中軍看到了和導演合作的機會。他創(chuàng)新地和馮小剛簽了約,成立了第一個導演工作室。“當時的合約沒有任何范本作為依據(jù),也沒有考察美國是怎么簽約的,都是我們自己想象的。導演一年用多少錢他自己也不太懂,一個公司跟他簽約,就自己算了自己要花多少錢。”在王中軍的印象中,與馮小剛的簽約費是一年60萬元。60萬這個數(shù)字又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很簡單,就是租一個小辦公室,有個司機,有個助理,一個月大約要花5萬塊錢而已。
從那年開始,華誼兄弟在電影領域的發(fā)展一發(fā)而不可收拾。2008年,華誼兄弟在全國放映的4部電影,票房收入達到8億元,占全年國產(chǎn)片票房的近30%。王中軍表示,2009年華誼兄弟拍攝的電影票房約占整體市場份額的10%左右,今年這一比例預計將達到10%以上。對于中國的電影產(chǎn)業(yè),他十分看好,認為只要跟上中國電影市場的自然成長步伐,賺錢的機會會越來越多。“剛開始的時候,一部電影賣3000萬元的票房都很費勁,但10年后票房達到3個億才是大片的標準。”
電視劇
收益首超電影板塊
與“趕巧”做了電影不同,華誼兄弟進軍電視劇板塊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和詳細規(guī)劃的。“由于企業(yè)已經(jīng)有一定規(guī)模,也募到一些投資人,我們意識到公司的結構要更合理,所以又做了第二個比較重要的板塊——電視劇。”王中軍表示,當時董事會制定的規(guī)劃是3年之內(nèi)進入行業(yè)前三名,這一目標很快就得以實現(xiàn)。“2009年,華誼兄弟的電視劇收益首次超過了電影板塊。”
而在此前,電影收入一直是華誼兄弟的主營收入。2006年,華誼兄弟電影業(yè)務在主營收入里面占到了49.53%,2007年與2008年則分別為48.94%和56.40%,成為其收益的核心支柱。據(jù)了解,2009年,華誼兄弟出品的電視劇總共有10部357集播出,預計收益達3億元。其中,年初大戲《我的團長我的團》是2009年度最具收視影響力的電視劇作品之一;反映房奴生存狀態(tài)的電視劇《蝸居》的熱播,則讓華誼兄弟賺盡了眼球。今年,華誼兄弟繼續(xù)加大了在電視劇板塊的投入。
談到電視劇這幾年來給華誼兄弟帶來的好處,王中軍表示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加大了現(xiàn)金流,提升了品牌價值。第二是幫助了很多新人,因為每年出品的電影數(shù)量較少,靠電影培養(yǎng)演員比較困難,而電視劇年產(chǎn)量要多很多。第三是增加了華誼兄弟的融資能力。因為電影是不能預賣的,幾億元的票房是靠幾十元的電影票一張張賣起來的,很難預測。即使有經(jīng)驗的發(fā)行公司對電影票房的預測相對準確,但銀行貸款時并不聽經(jīng)驗。而電視劇則完全不同,有了導演和演員陣容,電視劇可以一開拍就與電視臺簽訂預售合同,從理論上說,預售合同完全可以抵押銀行做貸款。具體比較來看,《功夫之王》獲得6500萬元貸款,《集結號》、《夜宴》獲得5000萬元貸款,而一單電視劇就一個億的貸款。
明星經(jīng)紀
惟一短期無法被超越的板塊
華誼兄弟2009年財報顯示,明星經(jīng)紀占公司收益利潤的20%以上,排在第三位。排名前兩位的電視劇和電影占公司總收益利潤的40%左右。
“我感覺,華誼兄弟最具技術性的、別人不會迅速短期超越的就是明星經(jīng)紀。”王中軍認為,明星經(jīng)紀板塊具有最大的發(fā)展空間。目前,華誼兄弟名下有近百位明星,其合約之長、鎖定期之長無人能及。“以電影來說,好多人認為拿錢就能拍,不論最終效益如何,想拍一部電影還是很容易的。”
同時,電影、電視劇、明星經(jīng)紀三個板塊之間極強的互動性,也是華誼兄弟得以快速發(fā)展的一大因素,王中軍稱其為“分享”。“我們的明星可以通過我們的電視劇讓他臉熟,可以通過我們的電影讓他上臺階,反過來,我們的明星也可以補充我們的電視劇和電影。”對于華誼兄弟來說,搭一部電視劇或電影的陣容非常容易。例如電影《風聲》的編劇、導演、制作、演員、發(fā)行等均在華誼兄弟的體系內(nèi)完成,這部中小制作的電影最終獲得2.5億元的票房。江蘇衛(wèi)視的開年大戲《最后的99天》中,飾演兄弟的段奕宏和張涵予均是華誼兄弟旗下演員,若是其他公司想找這兩個演員搭戲,檔期的調(diào)整和片酬的博弈則在所難免。
王中軍曾表示,“有人建議我華誼是不是只需要10個大明星,這樣可能比50個明星賺的錢還多,但管的事少,操心也少,我當時基本否掉了。”王中軍曾表示,即使和10個明星掙的錢差不多,他也寧肯要100個明星。他的想法是,10個明星雖然很紅,但只有10個。100個就不一樣,他們當中未來可能會有20個很紅。此外,明星數(shù)量對團隊品牌影響力也不一樣。“所有的藝人都代表‘華誼兄弟’這個品牌,就像廣告一樣,明星是華誼品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