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畫圖畫文字說”引爭議
這是花山巖畫中最清晰的一處,但巖面裂隙已經形成(2007年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這是花山巖畫受損最重的一處,巖層剝落以及山水沖刷的痕跡清晰可見(2007年9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張愛林攝
專家認為,作為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形成必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多年來,我國專家學者一直試圖尋找甲骨文的源頭。
有關專家認為,巖畫文字說如果成立將是中國考古的特重大發(fā)現(xiàn),這意味著中國文字起源歷史將重新書寫,中華文明史也將增添新彩。
然而,在此次巖畫工作交流會上,一些專家對“巖畫圖畫文字說”、“巖畫文字說”提出質疑。有專家提出,文字須在大量規(guī)律的、反復出現(xiàn)的符號中進行推斷,巖畫圖畫文字已具備以上特征,但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細致研究,更多巖畫奧秘還有待于巖畫及文字專家進一步研究確定。
也有專家提出,現(xiàn)在一些方面的巖畫研究無異于“哥特巴赫猜想”,研究人員各自從自己擅長的方向“望圖生義”,于是同一巖畫的同一研究往往會有幾種說法,有些巖畫甚至有六七種說法,這使得一些巖畫研究者越研究越困惑,到底應該遵從誰?遵從哪種說法?到底其真實意義何在?學術研究允許“望圖生義”,大膽猜想,但一定要科學考證,千萬不能輕易下結論得研究成果。
本著對歷史負責,對研究成果負責,專家建議,巖畫研究專家應從各自特長出發(fā),共同對巖畫進行研究,相互印證研究成果,使巖畫的研究成果能經受得住歷史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