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解放軍展示其最新導彈。此前一直極具神秘色彩的東風-16、東風-5B、東風-21、東風-31A等 彈道導彈均出現(xiàn)在天安門廣場。此外,中國軍隊的新型戰(zhàn)術導彈、反坦克裝備、齊射系統(tǒng)等,皆會驚艷亮相。不過,人們最為關注的當屬東風-26彈道導彈的首次 受閱,它目前已列裝解放軍部隊。
根據(jù)近年來外媒的猜測,東風-26是中國新型遠程彈道導彈,該導彈長約14米、直徑1.4米、發(fā)射重量為20噸、采用兩級固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可攜帶重量為1200至1800公斤的核彈頭或常規(guī)彈頭,并具備投送3個分導式多彈頭的能力;在射程方面,由于使用了高能推進劑,最大射程應該在 4000-5000公里以上,可覆蓋美國在亞太地區(qū)的主要軍事基地,如迭戈加西亞、關島等。通過射程我們不難判斷出,此款導彈可以說是東風-4遠程彈道導 彈的接班人,苦等多年以后,東風-4終于盼來了它的繼任者。

在9.3大閱兵中展示的東風-26導彈
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制的第一代遠程地地彈道導彈。1970年1月30日試射成功,1980年服役。導彈全長27.5米,彈徑 2.25米,起飛重量82噸,采用二級液體燃料火箭發(fā)動機,可機動發(fā)射。通過東風-4號遠程導彈的研制,中國先后突破了多級火箭、彈頭防熱、發(fā)動機高空點 火、慣性導航等新技術,為發(fā)射人造衛(wèi)星和掌握洲際導彈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風-4號遠程導彈以美國關島與前蘇聯(lián)的歐洲部分為主要假想目標,最大射程為 4000公里,改進型更是達到了4750公里,可攜帶1枚爆炸當量為300萬噸TNT炸藥的氫彈彈頭。然而,就是這樣一款遠程彈道導彈卻獨自支撐了近半個 世紀的時間,與它的兄弟姐妹東風-3和東風-5的命運大相徑庭。

東風-4是中國第一代遠程彈道導彈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第二代的東風-21中程導彈全面替換了第一代的東風-3號中程導彈,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型的東風 -31和東風-41洲際導彈也在逐漸取代東風-5號洲際導彈的早期型號。但唯獨東風-4的接班人卻一直沒有眉目,東風-4號遠程導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式 進入二炮部隊服役以來,一直是中國遠程導彈的絕對主力,但東風-4號遠程導彈畢竟只是中國導彈家族的第一代產(chǎn)品,其技術水準早已落后,中國急需新一代的遠 程導彈以代替東風-4號的位置。其實從東風-21替換東風-3、東風-31和東風-41替換東風-5這個發(fā)展趨勢就可以看出,全面取代東風-4號的新型遠 程導彈肯定早已在研制當中,只是保密程度很高,不為外界所知。
其實會有這樣的局面也讓人不難理解。東風-4研制之初,其主要的威懾的目標是前蘇聯(lián)的首都莫 斯科以及歐洲主要目標,雖然當年關島和澳大利亞也在東風-4的射程之內(nèi),但并非其主要目標。然而,隨著蘇聯(lián)的解體,中國北方的巨大威脅消失不見,再加上歐 洲對華態(tài)度的不斷轉(zhuǎn)變以及歐洲軍費的一再縮減。東風-4可以說已經(jīng)失去了其最為主要的目標,而美國和日本對于中國的蠢蠢欲動,卻急速而至,這就使得東風 -21和東風-31等中程、洲際導彈的研制進度要遠遠快于東風-4的接班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