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明的邊緣小島
從地緣格局看,印度全國近2/3領(lǐng)土是一個倒三角型的半島,深入北印度洋1600公里。而斯里蘭卡則位于與印度半島的南面,與半島南端隔海相望。
必須說明的是,印斯之間的這種隔海相望,與中日、甚至中國大陸與臺灣的概念截然不同。阻隔兩國的?撕{和馬納爾灣十分狹窄,最窄處僅僅30公里。
而就是這種程度的阻斷,其實也是表面意義上的。在印度東南海岸與錫蘭島(即斯里蘭卡本島)西北之間的海平面下,有一座將二者連接到一起的“亞當(dāng)橋”。這條由一連串石灰?guī)r沙洲組成的水下“橋梁”,最深處也不過10米,不少甚至直接裸露在海平面之上。所以,與其說斯里蘭卡是一個獨立的島嶼,倒不如說是南亞次大陸的隱形延伸。
地緣結(jié)構(gòu)上,錫蘭島是南亞次大陸的延伸;地緣實力上,斯里蘭卡更與印度相差萬里。6.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和2000萬出頭的人口,使它注定只能是印度的一個附庸。

印度于中國在斯里蘭卡的較量
歷史上的斯里蘭卡,也確實深受印度影響:其主體民族僧伽羅人,是公元前6世紀(jì)從南亞次大陸遷來,與印度高種姓人種——印度斯坦人系出同源,均為上古時期的雅利安人后裔;而主要少數(shù)民族泰米爾人,種族上則屬于印度低種姓人種——達(dá)羅毗荼人。
如果印度是像中國這樣的大一統(tǒng)國家,那斯里蘭卡早就是印度領(lǐng)土的一部分了。不過印度文明在政治上的分裂屬性,導(dǎo)致各次級地緣板塊自古就各自為政。
由于印度文明本部核心——恒河平原遠(yuǎn)在北部,印度半島上的德干高原已屬邊緣地區(qū),斯里蘭卡更是與恒河山海阻隔,相距萬里,所以發(fā)展到最后,斯里蘭卡的人文特質(zhì),已與印度次大陸有了巨大差別——原先的雅利安移民,最后形成了獨立的僧伽羅民族;而宗教信仰上,他們也依舊尊奉次大陸上業(yè)已消亡的佛教,與印度普遍信仰的印度教截然不同。
邊緣海島的地緣格局,加上截然不同的人文特質(zhì)。使斯里蘭卡得以擺脫印度,成為一個獨立的主權(quán)國家。

斯里蘭卡扼守印度洋東出?
但這種政治上的獨立,并不能使斯里蘭卡擺脫地緣上依附于印度的現(xiàn)實。二戰(zhàn)后,與斯里蘭卡擺脫英國殖民同步,印度也完成了政治整合,從一個邦國林立的寬泛文明體系,變成一個至少在表面上已經(jīng)統(tǒng)一的政治實體。這種變化,更使斯里蘭卡如芒在背。因此,制衡印度,成為斯里蘭卡保全自己的本能反應(yīng)。
當(dāng)然,斯里蘭卡自己肯定是沒能力與印度分庭抗禮的。但他卻有吸引外力介入的資本——地理位置。之前說斯里蘭卡是邊緣海島,那是相對于南亞次大陸而言;但將視野投之于于北印度洋,斯里蘭卡不僅不邊緣,而且是絕對的中心。
斯里蘭卡位于北印度洋戰(zhàn)略水道之上,又地處紅海與馬六甲海峽的中間。所以,在北印度洋海上貿(mào)易中,它是連接?xùn)|西的天然中間站。
正是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斯里蘭卡在1947年獲得獨立之后,依然與舊主英國站在一起,接受英國的保護(hù)。此時的英國雖已日薄西山,但心猶不死。雖然南亞次大陸的喪失已不可避免,但英國仍希望通過斯里蘭卡這個海上中間站,維持自己對印度洋航線的控制。
只是,大英帝國終已是昨日黃花,茍延殘喘不過是自取其辱。隨著1956年蘇伊士運(yùn)河戰(zhàn)爭的失敗,英國勢力徹底退出蘇伊士以東區(qū)域,對斯里蘭卡的保護(hù)也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