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陶式反坦克導彈為代表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誕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使用目視跟蹤、有線傳輸,自動指令制導的制導體制,克服了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需要射手在標準目標的同時,人工控制導彈飛行,導致操作復雜,命中率低下的缺陷,曾經在中東、東南亞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
中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就開始反坦克導彈的研制,由于技術基礎薄弱和國外的封鎖,早期的自主研制型號,參照借鑒了法國的SS-10反坦克導彈和前蘇聯的AT-1"甲魚"反坦克導彈技術,1973年被正式定名為J-201型反坦克導彈。這種導彈采用目視跟蹤,手動操縱,有線制導,射程2000米,動破甲厚度65度角/120毫米,飛行速度僅為85米/秒,性能大大落后于同時期世界水平,僅少量生產即被軍方放棄。隨后中國仿制了蘇聯AT-3“耐火箱”導彈,型號為紅箭-73,于1979年研制成功并大量裝備部隊。
由于紅箭-73導彈屬于第一代反坦克導彈,采用目視瞄準跟蹤、導線傳輸指令、手控制導方式。實戰(zhàn)命中率較低,只有不到40%。中國在紅箭-73尚未定型的70年代中期開始就提出了研制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計劃。在預研初期,曾為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提出了多個方案,包括激光半主動、激光駕束,紅外半自動跟蹤等多種設計方案,但由于技術原因遲遲未能確定。
美國陶式反坦克導彈
1975年3月,統(tǒng)一前夕的越南政府決定贈送給我國一批越戰(zhàn)戰(zhàn)場上繳獲美軍的戰(zhàn)利品,品種十分豐富,包括CH-47支奴干重型直升機、F-5E戰(zhàn)斗機,“陶”式反坦克導彈、白眼星激光制導空地導彈,BLU-82燃料空氣炸彈、M109式155毫米自行榴彈炮、175毫米自行加農炮、M102式105毫米榴彈炮等等?偤笱b備部決定組織20多家軍地機構對這批樣品進行測繪分析,相繼提出了大量研究報告,對于我國兵器技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鑒。

國產紅箭-8導彈
通過對“陶”式導彈和發(fā)射裝置的測繪分析,中國掌握了該彈設計原理和一些單項技術,促進了當時正在研制的國產第二代反坦克導彈技術方案的確定。中國決定參照美國陶式導彈的技術路線研制國產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即采用后拋筒式發(fā)射,目視瞄準、有線傳輸,制導站紅外自動跟蹤,射程3000米,飛行速度200米/秒,初彈徑較小,重量較輕,技術原理幾乎與陶式導彈相同。1984年導彈研制定型,被命名為紅箭-8型反坦克導彈,裝備于步兵師屬炮兵團的反坦克營。這導彈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成為中國軍事裝備出口的明星武器,從80年代末到2000年,世界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的總銷售量大約為80萬枚,其中國產紅箭-8導彈就賣了20多萬發(fā),可能是世界上銷量最大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至今還在中東戰(zhàn)場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