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8月12日刊登題為《南海及以外:為什么中國龐大的挖泥船隊意義重大》一文,作者為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zhàn)略研究系副教授安德魯·埃里克森、該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研究型實習生凱文·邦德。
文章稱,中國的挖泥船隊為該國的“瑞士軍刀”式基礎設施開發(fā)工具又增添了一件,這些工具正在推動該國在南海上的爭議性筑島活動。
文章稱,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以及相關的經濟外交政策現(xiàn)在已經準備好以港口建設和水道拓寬的方式推動巨大的挖泥需求了。
這隸屬于一種更宏觀的模式:即利用宏觀的經濟、工業(yè)和科技發(fā)展推進明確的、然而也在不斷演變的地緣政治目標,這一目標就是保護中國眼中的南海權益,并推進“海上絲綢之路”計劃。
在最近于吉隆坡召開的第48屆東盟外長會議上,南海上的填海造陸活動成為熱點議題。包括通常不多言不多語的馬來西亞在內的幾個國家這次拒絕保持沉默,盡管中國要求不要提及這個敏感話題。結果東盟竟然在會后發(fā)表的公報中明確將“南海上的填海造陸活動”包含在內。
文章稱,筑島這一爭議性問題加劇了中國和鄰國及美國之間的緊張關系,盡管中國曾正確地表明自己并非唯一在斯普拉特利群島(即中國南沙群島——本網注)修筑新陸地的國家,但是(新修筑)陸地上的情況顯示出什么才叫“無人能敵”。
越南用五年時間修筑了一處地點的60英畝陸地;馬來西亞用超過30年時間修筑了一處地點的60英畝陸地;中國則在事實上搖搖領先于它們,在過去的18個月里修筑了近3000英畝(約合12.14平方公里)陸地。
文章稱,中國就這樣在短短10年間打造并部署了一支船隊,這支船隊幾乎正在改變地理面貌,并利用宏觀的經濟、工業(yè)和技術發(fā)展來推進中國的地緣政治目標。
這種能力同樣可以很容易地用于建造一個海外海軍基地,甚至用于把現(xiàn)有的商業(yè)港口擴建到足夠大,以便為一支人民解放軍海軍艦只提供補給,從而增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遠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