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狠狠爱一区二区三区,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天堂8资源在线中文www,香港三级日本三级a视频,无码av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網(wǎng)首頁-資訊中心-商業(yè)-內(nèi)幕-商評-財經(jīng)-股市-精英-科技-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業(yè)-汽車-企業(yè)-專題-娛樂-社會-圖片-問吧

主頁>娛樂生活>娛樂要聞>

大師盡帶“黃金甲” 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時間:2010-12-10 06:40:56
《霸王別姬》中,陳凱歌借程蝶衣之口說出“從一而終”四個字,這是程蝶衣“不瘋魔不成活”的藝術(shù)追求和人生追求。作品中象征純粹的程蝶衣拔劍自刎,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現(xiàn)實中的遭遇”的經(jīng)典模式。而作品以外,中國曾經(jīng)的“理想主義”導演們,無論是第五代旗手級別的張藝謀、陳凱歌,還是新一代文藝青年偶像姜文,都在這個賀歲檔前后洗出一手新牌。但在現(xiàn)實面前,幾位導演似乎都有點“熬不住”,無論最初因為什么拍電影,現(xiàn)在,三人用不同的路徑、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式走向了幾乎唯一的終點。噢,對,年末賀歲檔還有個馮小剛,但馮導自年輕時代就聰明伶俐地規(guī)避了種種現(xiàn)實問題,直接扎進人間煙火、號準了老百姓的脈,在此不表,得另辟一章。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

  其實說到商業(yè)片轉(zhuǎn)型,這是個老話題,2002年張藝謀推出《英雄》開啟了大片時代,他率先嘗到票房的甜頭,也率先背上日后近十年的罵名;而一直在象牙塔的陳凱歌,剛一蠢蠢欲動想放下身段搞個《無極》,差點弄得晚節(jié)不保;至于多年磨一劍的姜文,在極具風格化的《太陽照常升起》落得票房慘敗后,大有憋著一口氣在新片《讓子彈飛》中扳回一局的意思。崔永元說收視率是萬惡之源,但票房卻一遍遍印證著資本敏銳的嗅覺。接受采訪時,影評人魏君子說:“向商業(yè)片轉(zhuǎn)型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不用只盯著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這幾個大師,就看看像賈樟柯、王小帥這些以前只拍文藝片的導演,現(xiàn)在不也從地下走到地上來了嗎?現(xiàn)在的情況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商業(yè)化是大勢。”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姜文

  姜文:從叫好 到既要叫好又要叫座

  與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這撥國產(chǎn)電影大師不同,姜文自成一格,每隔六七年倒騰出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或一騎絕塵,或“曲高和寡”,就在觀眾快忘掉其導演身份之際,卻又很醒目地提醒你他的存在。

  繼張藝謀的《十面埋伏》(2004年)和陳凱歌的《無極》(2005年)之后,國產(chǎn)文藝片大師向商業(yè)轉(zhuǎn)型的嘗試頻頻招來罵聲。在這個中國電影形態(tài)最為混亂、生產(chǎn)出最多“四不像”半成品的時期,一小撮人帶頭喊出了“姜文是目前國內(nèi)最好的導演(有沒有之一不重要)”的口號。一傳十,十傳百,雪球越滾越大,連“賀歲大師”馮小剛也站出來表了態(tài):“姜文如果想通了要拍商業(yè)片,那就是我最大的威脅。”

  從1995年橫空出世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到2000年口碑爆棚的《鬼子來了》,再到2007年的最具爭議之作《太陽照常升起》,公眾“神化”姜文理由很簡單,盡管他的作品少,拍片周期長,但他有自己的趣味,而且最符合少數(shù)話語權(quán)階層的審美。

  今年底,不幸被馮小剛的“預言”說中,一部打破姜文“文藝神話”的《讓子彈飛》橫空出世,成為在賀歲檔與《趙氏孤兒》《非誠勿擾2》爭搶票房的最大勢力。姜文一如既往以十年磨一劍的速度推出了個人的第四部電影,同時也是他歷來最接近商業(yè)類型片的野心嘗試。

  自成一格又好劍走偏鋒的姜文就是一個最大未知數(shù),他有著犀利且辨識度極高的個人風格、純熟的鏡頭語言和良好的節(jié)奏感。提前觀影《讓子彈飛》的影評人、媒體人呈現(xiàn)出多年難見的“一邊倒”態(tài)勢,在賀歲檔前期的口碑宣傳戰(zhàn)中,姜文無疑已經(jīng)拔得頭籌。

  Works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陽光燦爛的日子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鬼子來了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太陽照常升起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組圖)

讓子彈飛

  本場表現(xiàn)

  《讓子彈飛》:國產(chǎn)商業(yè)片的最大未知數(shù)

  姜文自己有一個“前三部電影決定導演風格”的原則。盡管他的每部電影在表面上并無明顯自我重復的痕跡,但還是可以透過耗時13年的“前三部曲”,為他的首部商業(yè)類型片《讓子彈飛》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

  不少影評人聲稱這是一部與美國“怪導”昆汀·塔倫蒂諾新作《無恥混蛋》相比也毫不遜色的杰作。“全場無尿點”“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扣人心弦,可供挑剔的地方很少”“不像是國內(nèi)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中出得來的片子”“平均每一分鐘都有一個高潮”“在國內(nèi)商業(yè)片中鶴立雞群,達到了一騎絕塵的地位”,不知聽到這些毫不吝嗇的溢美之詞,姜文本人會做何感慨。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將一手好牌壓在商業(yè)大片這個巨大砝碼上,他理性選取了一條另辟蹊徑之道,至少不用再理會《太陽照常升起》上映時票房失手的尷尬。也許《讓子彈飛》的藝術(shù)成就無法超越“前三部曲”,但多少會對國內(nèi)商業(yè)電影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可低估的影響,可能就此又誕生一位能與拋出“票房決定論”的馮小剛平起平坐的華語商業(yè)電影大師。

  其實,從第一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起,姜文就開始了自成一格的商業(yè)思考。姜文的導演生涯起步較晚,從西方成熟商業(yè)片中汲取的營養(yǎng)也便更多。很多觀眾認為很難對姜文的電影進行簡單歸類,也正是由于他擅長將各種類型片元素打碎后重組,《鬼子來了》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而姜文在《太陽照常升起》中展示的強大個人意志,又令他具備了駕馭一部驚世駭俗的商業(yè)大片所必需的“霸氣外露”。

  前三部曲回顧

  1995年 《陽光燦爛的日子》

  一個驚艷的亮相

  以世俗的眼光衡量,姜文的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他個人“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作品,不僅拿走了威尼斯影展的國際大獎,還是1995年的國內(nèi)票房冠軍。如此“名利雙收”之作,在時隔16年的今天看來,已夠得上“神話”的級別。

  《陽光燦爛的日子》初次展現(xiàn)了姜文作為藝術(shù)家,依靠本能、直覺創(chuàng)作的天賦。把一個充斥著青春荷爾蒙的故事拍得如此具有詩情畫意,除了有賴于出自王朔小說《動物兇猛》的一個好劇本,更在于姜文對于文革年代的個人解讀。他靈活的鏡頭語言、局部采用的非線性敘事方式,為浸受國產(chǎn)文藝片早期格調(diào)洗禮的觀眾帶來了視覺沖擊。影片被定格在文革背景,也可看出姜文的謹慎,他就像一個剛出道的作家那樣小心翼翼地選擇自己最為熟悉的題材,從親身經(jīng)歷出發(fā),構(gòu)建自己的話語權(quán),從記憶中汲取營養(yǎng),借力打力,克服表達技巧上的種種障礙。

  但由此斷定《陽光燦爛的日子》就是純文藝片,也并非完全準確。該片中隨處可見的商業(yè)類型片的小幽默、對青春之美溢于言表的刻畫,以及以小人物結(jié)合大時代的宏偉主題,都表明《陽光燦爛的日子》在極力爭取與大多數(shù)觀眾取得共鳴。在姜文看似“動物兇猛”的草創(chuàng)期,掩飾不住一顆在商業(yè)上的進取之心,與張藝謀同期拍的《活著》相比,該片奇跡般的票房成績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導演的用心。

  2000年 《鬼子來了》

  無緣公映但口碑爆棚

  《陽光燦爛的日子》如同一個精彩的亮相,而真正樹立姜文品牌的作品,是2000年的《鬼子來了》。和《陽光燦爛的日子》一樣,《鬼子來了》在國際影壇上的地位不俗,獲得了戛納的評委會大獎和日本“每日電影”的最佳外語片獎(每日電影獎是日本最重要的文藝片獎項之一),但由于種種原因,本片在國內(nèi)沒有公映。

  雖然是 “禁片”,《鬼子來了》文藝,卻不小情懷。姜文新作《讓子彈飛》中的快節(jié)奏、黑色幽默、小場面上的斗智斗勇,很大程度都與前者如出一轍。姜文在受訪時曾經(jīng)很玄乎地聲稱,《鬼子來了》的故事,是他感知到自己的前世經(jīng)歷。如此,影片主題就變成了個人經(jīng)驗主義附身對歷史價值觀的批判反思的升華。

  如果聯(lián)系上同為黑白膠片電影的日本名導黑澤明的杰作《七武士》,便很好理解了。《七武士》作為“日本影史上的最佳影片”,同是對個體精神價值的探討,同樣體現(xiàn)了導演掌控一切的絕對話語霸權(quán),但在構(gòu)思之初,黑澤明卻想要拍出一部迎合美國西部片審美趣味的商業(yè)動作電影。同理,《鬼子來了》盡管是一部歷史反思之作,但也不乏與美國B級商業(yè)片、黑色幽默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娛樂元素,若與同向歷史開刀的《南京!南京!》相較,它就更不像是一部“板著臉裝嚴肅”的文藝片了。這也從側(cè)面說明姜文不是局限于單一風格的“風格化”導演,他的每一部電影都是任性的獨立發(fā)揮。

  2007年 《太陽照常升起》

  狠狠過把作者癮 無奈票房不給力

  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里,我們可以看到從姜文的個人趣味中分離出的兩個極端。一是對大眾幽默、娛樂元素的追求;一是對于純文藝片形式的鐘愛。《太陽照常升起》把后一個極端發(fā)揮到了極致。2007年,中國商業(yè)電影已漸具雛形,姜文狠狠過了把文藝癮,票房卻毫不給力。用日本菜比喻,這好比做出一份選材考究的京都御用料理,大部分平凡食客卻嫌其味道太淡,結(jié)果掌廚的才恍然大悟,原來調(diào)味更重的關(guān)東鄉(xiāng)土料理反而更合民心。

  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迄今為止最大膽的一試,也許玩得太過天馬行空,以至票房僅達到預期的三成。面對這么慘淡的票房,姜文曾說日后會拍出一部更讓普通觀眾看得懂的影片,這或許可以視作他在3年后的《讓子彈飛》中明確轉(zhuǎn)向商業(yè)類型片的導火線。在題材方面,和大多數(shù)50~70年代出生的中國作家一樣,他依舊灌注了濃厚的個人經(jīng)驗色彩,針對同一個時代背景,同樣以壓抑或放縱的“性”為重要主線,《太陽照常升起》有點像是成年視角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如果說前者是一段少年春夢的話,那么后者就是一個成年老大哥回憶中支離破碎的“春夢”,一個青澀、懵懂、氤氳,另一個深沉、狂迷、滄桑。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被過度消費,那么《太陽照常升起》則是被過度解讀了。很多影評專注于研究該片中的各種符號、意象的深刻寓意,但姜文自己也說過,這不過是關(guān)于兩段愛情在上世紀50~70年代的離奇命運。

  商業(yè)大片不是以“大”為基礎(chǔ)的,拿《讓子彈飛》來說,它里面基本沒有很宏大的打斗場面,而是充滿了像黑澤明名作《七武士》中的那種智勇兼?zhèn)涞木植啃《窢。姜文這部片子也不算很純正的商業(yè)電影,放在國外,甚至還口味挺重的。因為他玩了暴力,玩了香艷,但又把暴力玩得不血腥,把香艷玩得不低俗,而是放進了自己的個人趣味。

  ——影評人、編劇 魏君子

張藝謀 從逐鹿權(quán)力到集權(quán)焦慮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張藝謀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張藝謀

  和所有50后一樣,張藝謀經(jīng)歷過“文革”,當過工人也下過鄉(xiāng)。同樣是學院派出身,但比之“世家”陳凱歌,張藝謀的機會來之不易,一種務(wù)實的不安全感植根骨髓。如果把張藝謀的一生拍成一部電影,勵志是本片前1/3的主基調(diào)。1978年,超出學齡6歲的張藝謀終于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在此之前他當過工人、下過鄉(xiāng),出身極度卑微。1987年,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成為中國電影在國際影壇的第一個標志;1994年,《活著》,這是張藝謀藝術(shù)上的里程碑,也是一直未在國內(nèi)公映的“禁片”;2002年,《英雄》,開辟了中國商業(yè)電影的大片時代,但口碑與票房成反比;2008年,作為電影導演的張藝謀導演奧運開幕式,這是中國符號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輸出。而至此,張藝謀作為導演的人文色彩越來越淡漠,而商業(yè)色彩越來越濃烈。

  如果將“中國第一導演”“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這些頭銜抽離,很難想象如此精力旺盛的他已經(jīng)是一個年近60的“老人”。多年來,張藝謀以一種罕見的勤勉悉心開墾著他的疆土,以平均一年半一部的速度涉獵了悲劇、喜劇、正劇、年代戲、武俠戲、都市戲等等領(lǐng)域。而在心理素質(zhì)方面,張導也已然成仙。自《英雄》以來,無論是《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還是《三槍拍案驚奇》甚至是《山楂樹之戀》,張藝謀在一片叫罵聲中,愈挫愈勇,坦然前行。

  Works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菊豆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秋菊打官司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三強拍案驚奇

  早期:從《大紅燈籠高高掛》到《活著》——從原始張揚到抒情內(nèi)斂

  1987年,張藝謀處女作《紅高粱》中對原始生命力的崇拜,表達方式的張揚,讓80年代的中國影壇為之一振,也讓他一舉斬獲十幾個國際大獎。之后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及《秋菊打官司》無不主題強大,內(nèi)容生猛。到了1994年的《活著》,雖然獲得了國際上的空前榮譽,卻成為他人生的第一部,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被禁的影片。此后,無論是《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還是我的父親母親》,抑或是《幸福時光》,盡管依舊彌漫著濃郁的中國情調(diào),但那種原始的生命力不復存在。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千里走單騎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十面埋伏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滿城盡帶黃金甲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2)

紅高粱

  中期:《英雄》系列——是美學風格的極致,也是調(diào)頭商業(yè)的開始

  “第五代導演雖然最早在國際上拿獎,但他們?nèi)说街心瓴琶靼纂娪熬褪瞧狈,是娛?rdquo;,最早明白這個道理的人便是張藝謀。2002年的《英雄》是張藝謀的第一部古裝商業(yè)大片,內(nèi)地票房2.5億。對于中國電影,《英雄》的意義無須多言。賺到錢的張藝謀隨后拍攝《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強勢追擊。也正是從“武俠三部曲”開始,“中國第一導演”張藝謀在他開辟出的中國特色商業(yè)片道路上一邊贏得票房,一邊喪失口碑。

  后期:《三槍拍案驚奇》《山楂樹之戀》——回避了所有問題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之后,張藝謀忙活著開幕式、舞臺劇,直到2009年回來,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滿市場充斥著古裝、武俠、大明星、大制作。于是《三槍》橫空出世。《三槍》最大的特點是投入產(chǎn)出比很高,就一千多萬元的成本,卻收獲了商業(yè)大片般的票房,隨之而來的是空前的罵聲!度龢尅肥菑埶囍\的娛樂底線,也堵死了他在藝術(shù)上的追求。緊接著在改編自暢銷小說的《山楂樹之戀》里,經(jīng)歷過“文革”的張藝謀“拐到了時代的轉(zhuǎn)角”,他屏蔽掉一切敏感話題,屏蔽掉一切與題材和時代有關(guān)的思考。

陳凱歌:曾經(jīng)象牙塔 曾經(jīng)紙枷鎖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陳凱歌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陳凱歌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有本外國電影雜志把陳凱歌說成是跨世紀的導演之一,和他一起列在榜單上的人,還有新西蘭的簡·坎皮恩,就是憑著《鋼琴課》和他共得金棕櫚的那位女士,還有美國的科恩兄弟。轉(zhuǎn)眼就到了新世紀,陳凱歌自《無極》之后,成了坊間的笑談。幾年后,是《梅蘭芳》,因為《霸王別姬》的關(guān)系,在業(yè)內(nèi)外看來,陳凱歌儼然是此國粹的最佳影像發(fā)言人?上А睹诽m芳》只是個半截美人,陳凱歌聊以自況的是“輸不丟人,怕才丟人”。更深的撫慰還是,做一個干凈的人不容易?呻y以逃遁的,不管是戴上紙枷鎖的梅宛華,還是盛名之下的陳凱歌,都得如履薄冰地在“輸贏”二字里穿梭。自《梅蘭芳》后,時隔兩年,這位世家子弟,這個曾經(jīng)的“第五代”旗手,完成了自己的新作《趙氏孤兒》,令人驚訝,又似乎久別重逢。

  Works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閱兵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黃土地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霸王別姬

  80年代:《黃土地》開啟思想解放之潮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思想解放使中國電影獲得開闊的視野和相對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而作為此時走出來的一代電影人,他們是喝大師的乳汁成長起來的,在掀開中國電影史嶄新一頁的同時,也肩負著承前啟后的歷史使命。從1984年陳凱歌導演的銀幕處女作《黃土地》開始,借助陜西高原上古樸、蒼涼、深厚的民風表達著作者對民族特性、農(nóng)民命運的思考,彰顯著第五代導演自身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似乎從那時開始中國電影才真正具有解讀的意味。影片的視角大幅度跨越了他們親身經(jīng)歷的“文革”,矚目于文化尋根和人文精神,將他們的人生哲學和文化思辨注入到影片中。

  此后的《大閱兵》《孩子王》以及《邊走邊唱》,陳凱歌都是以這種探索式的精神,運用自己的感觸和藝術(shù)理論,將對社會、對人生、對電影本體的思考,在審美趣味、敘事形態(tài)、畫面語言、風格意蘊等方面都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反叛性的探索。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趙氏孤兒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梅蘭芳

  《霸王別姬》:情節(jié)首次占主要位置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電影面臨商業(yè)化轉(zhuǎn)變,長期在特殊的計劃體制護佑下進行藝術(shù)電影探索的第五代導演將脫離庇護,獨自上路,并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中飄搖沉浮。影片《霸王別姬》似乎成了陳凱歌導演的轉(zhuǎn)折點,豪奪4000多萬元的國內(nèi)票房,在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下堪稱奇跡。影片中的很多片段與影像充滿了象征和隱喻。不過,情節(jié)第一次在陳凱歌的電影中占據(jù)了主要位置,時間也第一次戰(zhàn)勝了空間,民國四角戀愛故事糾纏著一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殉情故事。隔著兩千年的滾滾紅塵,人是不同的人,愛情卻是一樣泥足深陷的愛情。

  “《霸王別姬》是在共和國體制轉(zhuǎn)變、價值觀裂變的陣痛中誕生的影片,它是一個告別的姿勢,是一次壯士斷腕,虞姬自刎,來不及對來時路上的皇天后土匆匆一瞥,便踏上了新的征程。被歷史的迷霧迷離的雙眼,終于流下淚來。”中國傳媒大學的付曉紅老師曾如此評價。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3)

無極

  《無極》:放下了身段卻揚著頭

  直至陳凱歌拍出鴻篇巨制《無極》,終于打翻了所有觀眾心目中原本孤傲的形象,從其言行中不難看出他內(nèi)心的糾結(jié)和矛盾——既想展現(xiàn)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又不愿意失去世俗的熱鬧。起初迫于電影體制改革、電影票房急劇下滑等因素帶來的陣痛,不得不與時俱進,開始商業(yè)化嘗試。張藝謀拍攝了影片《英雄》,“國產(chǎn)大片”誕生,卻收獲了眾多的批評和謾罵。陳凱歌也不甘寂寞,選擇了《無極》這樣一個魔幻的題材,并還要硬生生地賦予它宏大繁復的思想主題。陳凱歌希望人們能夠從中嗅出一種思考的氣味,但相反,讓我們看到的只有文化膚淺、情感嚴重弱化乃至人文精神的貧乏。

  陳凱歌不可抗拒地被時代改變著。他在《少年凱歌》中曾如此解釋,“人所以為人,在于不能絕對地離開集體;文明的演進只是使個體在社會中的排列組合趨于理想;害怕被逐出人群是人類原始的恐懼。唯一的選擇是:不管發(fā)生什么,都得留在這個社會中。選擇成為唯一,已經(jīng)不是選擇。”沒想到的是,年少時獨有的感觸卻埋葬了他曾付諸于生命的藝術(shù)之路。

  《趙氏孤兒》:心境平了?事情也就平了

  《無極》票房、口碑上的雙失意似乎對陳凱歌打擊不小,以至于今天在為《趙氏孤兒》做宣傳時,陳導曾多次公開致歉《無極》的敗筆。

  而今天這部《趙氏孤兒》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陳凱歌多年來帶給觀眾最大的意外,甚至超過當年的《黃土地》。影片中的程嬰不再是一位搜孤救孤的英雄,整個故事也不再是一個復仇的主題。這其中多少都會讓人不自覺地想到,陳凱歌對于自身命運的揣摩與理解,“我覺得能力是其次,首先是心境,心境平了,事情也就平了。拍《趙氏孤兒》的時候,我有點兒像回到拍《霸王別姬》時候的感覺,別想異軍突起,或者老琢磨著要高屋建瓴。”他似乎驟然覺醒了,“凡電影必是感性的,只有感性的才能成為電影,任何理性的東西都不能作為電影。你跟著理性走,永遠找不到最真實的東西,因為你是被這個目的控制的。所以我覺得,電影中間存在的‘思想’,無非就是中醫(yī)所說的‘經(jīng)絡(luò)’,看不見的。”這使他豁然開朗:“我覺得我們得拍有態(tài)度的電影,又要以無態(tài)度的方式去拍。愣說程嬰是一個大英雄,這就有態(tài)度,我們不要這種態(tài)度,但不等于我沒有態(tài)度。”

為那些“爭議”把把脈論大師蛻變?談虎色變?

  受訪人:左小祖咒(先鋒音樂人、文化人) 阿眉(某主流媒體娛樂主編)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霸王別姬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三槍拍案驚奇

  記者:今年的幾部新片反映了一個現(xiàn)象,一些文藝片出身的中國國產(chǎn)電影大師級人物或徹底蛻變,或夾在文藝與商業(yè)之間游走,或正在邁出試水的第一步(比如張藝謀、陳凱歌還有姜文),您對這個現(xiàn)象怎么看?

  阿眉:這些導演向商業(yè)妥協(xié),都是基于一種策略上的考慮,但他們每個人的自身情況和動機卻不太一樣,在商業(yè)與文藝之間的游走方式也不盡相同。三人之中,張藝謀是在商業(yè)上取得最大成功的一位,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沒有經(jīng)濟上面的壓力了,又重新拍起文藝電影,一個是為了挽回聲譽,另一個是尋找更多商業(yè)合作模式(比如把熱門小說翻拍成電影)。再來看陳凱歌,嚴格意義上他對商業(yè)電影的徹底嘗試只有一次,那就是《無極》,結(jié)果不僅經(jīng)濟上沒有滿意的成績,連之前較好的口碑都受到了很壞的影響。之后他拍的電影,都不是純粹的商業(yè)片,所以他可能會越來越堅信原來的東西才是最適合他的,某種意義上說,他是那幾個“大師”里面最寂寞的一位。最后看看姜文,他是我們目前最難以給出評判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姜文在商業(yè)片與文藝片之間的游走,也是伴隨著經(jīng)濟壓力的。他拍像《太陽照常升起》這樣的文藝片,也是需要有人來投資的,并非是低成本電影。

  左小祖咒:中國春晚文化有20多個年頭了,很多導演想在春晚文化中放進一些猛料,但在充滿審查制度的環(huán)境里,他們也不得不玩擦邊球。單說3個導演在不同程度上都拍過好作品,但那也是很久的事兒了,因為大眾和他們自身認為的精英程度有很大差距,同時還有放不下藝術(shù)家的架子等原因,不大好拍出喜聞樂見,或者是充滿人性關(guān)懷的作品。不甘心寂寞成了他們的活兒。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讓子彈飛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趙氏孤兒

  記者:國產(chǎn)電影大師都在向商業(yè)片轉(zhuǎn)型,這對花錢買票的觀眾而言究竟更好還是更壞?

  阿眉:好壞其實都有,但好的地方可能還是多一點,畢竟他們都帶頭拍商業(yè)片了,有助于中國電影市場影片類型的壯大,我們普通觀眾會擁有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最早的那種中國文藝片(以張藝謀、陳凱歌的早期電影為代表)。不好的地方也非常明顯,就是公眾和媒體會越來越以票房論英雄。拿今年的賀歲檔為例,現(xiàn)在普遍的票房預估是《趙氏孤兒》最差,《讓子彈飛》會把《非誠勿擾2》的票房追得很緊,但就算這樣,我們也不能說《趙氏孤兒》就失敗了,相反,它也是一部想要讓人真正有所思考的文藝片。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英雄

大師盡帶“黃金甲”張陳姜們的十年嬗變(4)

滿城盡帶黃金甲

  記者:上述這幾位導演最初在藝術(shù)上都是有追求的,只是隨著中國電影工業(yè)化進程慢慢改變。作為一個也是從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人,藝術(shù)家在成名、獲得聲譽之后,如何擺平藝術(shù)和商業(yè)?

  左小祖咒:我們不要一棍子打死人,《霸王別姬》《紅高粱》《活著》是非常棒的電影,《鬼子來了》是想法不錯的電影。還是那句話:電影必須商業(yè)。藝術(shù)家在成名之后應(yīng)該利用金錢幫助更多人來實現(xiàn)這個理想,讓娃娃們都能玩起來,不要再自得其樂。導演不為民做主,不如在家泡泡妞兒。另外,中國這幾年里,導演有些進步我是很開心的,以前很多導演想成為南斯拉夫的庫斯特里卡,比較難,如果想做到,我支一點招:首先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庫斯特里卡是一個充滿熱情的、平衡力超強的天才,他懂得太多太多。另外一點:各位不要那么在乎電影,那是小孩子的行為。電影嘛,怎么玩兒都可以,不就一電影嘛!那種裝深刻的導演純寫作就得了,導演就是大哥嘛,是一個名利場,拿了人家的錢沒有兌現(xiàn)承諾又干嘛呀?

  記者:你對這3位導演的敘事能力或風格如何評價?

  左小祖咒:他們3個中有一個認為自己已經(jīng)是大師;還有一個曾經(jīng)認為自己是大師,大師的路上走得不順利,現(xiàn)在在思過的路上;還有一個可以成為大師,有品位也有野心,但演狠戲不如發(fā)哥,演傻戲不如葛爺,他也可能知道這些,但也比較難,處處把自己當回事兒就不成。這幾個片子我都會看的,由葛優(yōu)主演,還有周潤發(fā),這兩個演員的人生悟得不比這些導演差。

作者:  責任編輯:小美
要了解更多,可繼續(xù)查閱相關(guān)資訊:
最新評論共有 0 位網(wǎng)友發(fā)表了評論
發(fā)表評論
評論內(nèi)容:不能超過250字,需審核,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wǎng)相關(guān)政策法規(guī)。
用戶名: 密碼:
匿名?
注冊

關(guān)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quán) | 網(wǎng)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不良信息舉報:yunying#cnwnews.com(將#換成@即可)
京ICP備050044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