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日亭粥攤,早上送粥,中午和下午會放溫州鼓詞。 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老人們在做分粥準備。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施粥攤”是23個老人的慈善事業(yè)
“溫州紅日亭施粥攤”座落在溫州市江濱路和環(huán)城東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紅日亭”是溫州市中心城區(qū)舊城改造之前的一個建筑面積大概30多平方米的亭子,這個施粥攤實際上是一個“伏茶”點,已經(jīng)有40多年的歷史。在溫州,每個涼亭里或者熱鬧點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們自發(fā)地全天煮茶,保證供應。這種茶在溫州有個專門的稱呼,叫做“伏茶”。免費供應伏茶時間一般從農歷六月初到八月末。這種伏茶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有清涼祛暑的作用。去年由于天氣特別熱,老人們的最高記錄是一天燒茶水11噸。
據(jù)朱永麟(社區(qū)里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尊稱他朱老師)介紹,他是3年前加入這個團隊的,“紅日亭施粥攤”從送伏茶到送粥是從2006年8月開始,他和張明生、葉寶春是發(fā)起人,后來加入了一位女同志。他和幾個老人聊天的時候,說到很多外地人,特別是在街上揀廢品賣或者討飯的一些人,不能吃到一餐正常干凈的飯菜,大家商量著是不是可以煮點粥給這些人喝喝。
當然,辦施粥攤比供應伏茶要麻煩很多,所需要的資金也多得多。朱永麟首先自己掏了1000元,和葉寶春、張明生等人拍板決定把施粥攤辦了起來。3800元買鍋買爐,再加上鍋碗瓢盆,大概4000-5000元錢的樣子,都是他們從自己的養(yǎng)老錢里省出來的,那時候來吃的人沒現(xiàn)在這么多,老人們的善舉陸續(xù)得到一些好心人的捐款捐物,紅日亭施粥攤就這么慢慢長大起來,目前有義務老人23個,年齡最小的60歲,喝粥人的規(guī)模也由當初的幾十人,發(fā)展成了今天這個近600人的規(guī)模。

老人們在做分小菜前的準備工作。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來喝粥的輪椅老人。 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紅日亭施粥攤早上送粥,中午和下午則是老人們的活動場所。一臺播放機正在播放溫州鼓詞(有幾百年歷史的民間曲藝),粥棚里外或坐或站的有好幾十個曬太陽的老人。
隨著老人們的“事業(yè)”越做越大,一些周圍社區(qū)的鄰居不斷的為他們送來米和錢,甚至很多路人在明白老人們的善舉之后,也會給一些捐款,還有一些人定期的給他們送一些錢過來。在錢款有剩余的情況下,老人們也定期的給福利院和聾啞學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禮物和錢,給紅日亭所在的永東路社區(qū)和華蓋山社區(qū)的困難戶送錢、米、油等急需物資。
老人們的粥不單是送人喝,他們平時自己也一樣喝,來喝粥的人每天都會有新面孔,但80%的人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為了保證衛(wèi)生,所有的碗筷都經(jīng)過消毒,并且在碗上有套一個塑料袋子。碰到一些盲人,老人們會裝好粥和菜,送到盲人的手里,吃好了還可以再裝。
義舉轉換成慈善

一大早,隊伍已經(jīng)排了好長,這時候大概是130人左右。 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由于早上起早,會讓周圍的居民睡不好覺,所以每天下午3點老人們就開始熬第2天的粥,每天要煮18個大高壓鍋,裝滿5個大保溫桶,大概要七、八十斤米,還要準備花生米等11個小菜材料。每天6點,負責炒菜的老人就要到廚房和師傅一起炒菜,7點半,大家將粥、小菜、碗筷、桌椅搬上兩輛三輪車,出發(fā)到500米外的紅日亭施粥攤準備。8點左右粥攤開始喝粥,此時,紅日亭施粥攤的棚子下,男女老少都自覺地排起了隊。

葉寶春老人正在喝自己煮的粥,他每天要做10站公交車到紅日亭。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紅日亭的總負責人,葉寶春家由于拆遷住在楊府山,每天要坐10站公交車到紅日亭。朱永麟有3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住在別處,老伴已經(jīng)去世,他一個人住在紅日亭邊的房子。這次四川地震,他兩次共捐款1500元,現(xiàn)在他每月有1400多元的退休工資,煙酒不沾,平時肉都吃的很少,魚也不吃。

62歲的炒菜師傅。 新華社記者 沈錫權 攝
紅日亭的這群人里唯一有補貼的,一個是老人們的智障“兒子”建光,另一名是62歲的炒菜師傅,他們每月有700元補助,其他全是義務幫工。紅日亭粥攤,是因為老人們當初的個人善舉而形成,由于一些陌生人的捐款而改變了老人們的身份,但從接受捐款的那一刻起,老人們也自發(fā)的讓這些錢越來越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