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19日,人們在東莞“番茄大戰(zhàn)”活動中互擲番茄。當日,在廣東東莞的新華南MALL生活城上演了一場萬人“番茄大戰(zhàn)”。在當地舉辦的番茄節(jié)上,近萬名當地市民和游客用經過軟化的15噸新鮮番茄當武器展開激戰(zhàn),使整個新華南MALL生活城變成“番茄的海洋”。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番茄大戰(zhàn):狂歡VS浪費
近日,東莞新華南M A LL·生活城舉行第二屆番茄節(jié),當地市民和游客用經過軟化的15噸新鮮番茄作武器展開激戰(zhàn),使整個活動現場變成“番茄的海洋”。東莞番茄大戰(zhàn)經過媒體報道后,馬上就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口誅筆伐,網友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主辦方太過浪費,暴殄天物。
一名網友評論說:“在我們眼中,看不到‘番茄大戰(zhàn)’的重要意義,我們看到的只是那滿地鮮紅的番茄汁液,只看到了被踐踏成泥的窮人的蔬菜,為什么要把這些番茄扔掉、砸爛?把這15噸番茄免費送給市民或打工者,難道不比‘番茄大戰(zhàn)’更有意義嗎?”
一些網友還為15噸番茄算了一筆帳:“一斤番茄的價格已漲到了2.8元,15噸番茄也就是3萬斤,每斤番茄按2.8元計算,也有8萬多元。”網友們指責說,這樣一次狂歡相當于把8萬多元踩碎在腳下。
針對網上的熱議,有網站不失時機地推出了相關調查,調查結果沒有任何懸念,持指責態(tài)度的意見占了絕大多數。而在這些幾乎一邊倒的批評聲中,還是有網友“勇敢”地發(fā)出不同的聲音。

“番茄大戰(zhàn)”現場(2008年10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2008年10月19日,一位參加“番茄大戰(zhàn)”的女士被紛飛的番茄攻擊的睜不開眼。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在廣州工作的小宋是“番茄大戰(zhàn)”的支持者,她專門與幾個朋友趕到東莞參加番茄節(jié),小宋說,狂歡節(jié)是一種很好的壓力釋放渠道,當你參與其中一門心思在“打戰(zhàn)”時,就把日常生活的很多煩惱都忘了,把壓力也都宣泄出來了,有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
一些年輕網友也認為,這樣的狂歡節(jié)只是為了讓大家開心一下,大可不必為此上綱上線,不妨用輕松的心態(tài)來看待,F在生活壓力太大了,這樣的活動會讓心情得到放松,就算“犧牲”一些番茄也值得。
番茄大戰(zhàn)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活動,卻意外地引發(fā)了比活動本身更大的口水戰(zhàn),這樣的爭議讓人聯想到幾年前的“啤酒噴泉”。近年來,各地以某一商品或特產為主題的節(jié)慶活動層出不窮,這些活動雖辦得轟轟烈烈,卻廣受詬病,浪費、暴殄天物等指責不絕于耳。
舶來狂歡節(jié)屢屢“水土不服”


2008年10月19日,人們在東莞“番茄大戰(zhàn)”活動中互擲番茄。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番茄節(jié)”在西班牙的布尼奧爾小鎮(zhèn)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8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三,都會有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布尼奧爾參加“番茄大戰(zhàn)”。人們互擲番茄,在活動體驗狂歡的樂趣。在西方,與此類似的還有“西紅柿大戰(zhàn)”、“橙子大戰(zhàn)”等,這些狂歡節(jié)受到人們的喜愛,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旅游資源。
東莞番茄節(jié)主辦方也表示,舉辦番茄節(jié)主要是想給市民打造一個狂歡和釋放壓力的場所,通過番茄節(jié)這樣的活動,讓人們可以盡情放松壓抑的心情,并重新找到童年的感覺。而番茄渣并未被浪費,在活動結束后全部被送往指定養(yǎng)殖場作飼料。
然而,很多網友并不理會主辦方這種“一廂情愿”的初衷,一些網友提出,中國畢竟有自己的國情,連娛樂都要與“國際接軌”,顯然不應該。
由于東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異,國內一些地方將西方狂歡節(jié)直接“拿來”,雖然成功上演狂歡一幕,給參與者帶來很多歡樂,但招致罵聲一片,使這種舶來狂歡節(jié)出現明顯的“水土不服”。


2007年9月23日,號稱中國首度的“葡萄大戰(zhàn)”在湖南省長沙市望城縣雷鋒鎮(zhèn)真人橋紅提莊園舉行。市民們在傾倒了上千斤紅提的池子里面,盡情的狂歡。陳飛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