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D換裝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電子系統,機體也經過優(yōu)化,空中作戰(zhàn)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從試飛圖片中可發(fā)現新型殲11D戰(zhàn)機雷達罩涂裝方式與國產殲11B型不同,配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guī)的一字型掛架,據稱是為掛載PL-10高機動格斗導彈;發(fā)動機使用國產WS-10“太行”發(fā)動機。
此前一架編號為D1101的新型戰(zhàn)斗機試飛照片曝光。有分析認為,它極可能是新型的殲11D戰(zhàn)斗機,在殲11B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而來。從試飛圖片中可以發(fā)現,新型殲11D戰(zhàn)機雷達罩涂裝方式與國產殲11B型不同、配備了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guī)的一字型。
有消息稱,現有服役的殲11B可能返廠將航電升級為殲11D狀態(tài)。升級后,將有和殲11D、殲16一樣的雷達通訊電子戰(zhàn)飛控設備,可使用第四代機載武器,極大的增強了戰(zhàn)斗力。將進一步縮小,我國第三代重型戰(zhàn)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漢和防務評論》雜志9月刊發(fā)表文章稱,2015年4月殲-11D多用途戰(zhàn)機完成首飛。經內部人士確認,這款戰(zhàn)機的確被命名為殲-11D,其研發(fā)計劃已經持續(xù)了四年以上。由于空氣動力結構,尤其是雷達整流罩的改變,使得在研發(fā)和測試上殲-11D遠比殲16要困難得多。雷達整流罩的改變是為了適應新天線的外形,同時提升機身隱身性能及飛行員視野。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殲-11D戰(zhàn)斗機有其獨特創(chuàng)新,而且在努力消除蘇-27SK的設計影響。
殲-11D的配置完全在意料之中。殲-11戰(zhàn)斗機的設計基礎是蘇-27SK,其改進和升級也是按照蘇-27的步驟進行的。裝備有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并采用鴨翼布局的雙座版蘇-27即為升級型蘇-30MKI/MKM戰(zhàn)斗機,配備有無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發(fā)動機的單座型蘇-27即為升級型蘇-35戰(zhàn)斗機。得益于技術及航空工業(yè)的優(yōu)勢,俄羅斯能夠一步完成的跨越,而中國可能需要兩到三次才能完成。蘇-35戰(zhàn)斗機就是最好的例證。

殲-11戰(zhàn)斗機
當然,殲-11D的升級主要側重于電子設備和雷達方面。該型機沿用了殲-11B的機身結構。至于涂裝方面,相比殲-11A使用了更多的復合材料。一組詳細的對比照片顯示,作為殲-11B的最新升級機型,殲-11D的垂直尾翼和機翼使用了大量復合材料。和殲-11A不同的是,殲-11D和殲-11B的水平尾翼全部由復合材料制成,這意味著,這兩種機型的機身復合材料占比將達到10%。顯然,和美國及歐洲的戰(zhàn)機相比,這還是有一定差距的。盡管如此,中航工業(yè)還是實現了實質性的跨越。
至于殲-11D機身結構的其他改進,已經有了很多分析報告。例如,機翼的武器掛架提升到了3+3,裝有翼尖發(fā)射導軌等。所有這些升級努力都是為了使用更多的復合材料,以減輕機身整體重量,達到攜帶更多武器的目的。殲-11D的最終武器掛架數量可能達到12-14個,而蘇-35則有14個武器掛架。

殲-11戰(zhàn)斗機
有人推測,殲-11D就是單座版的殲-16,但是文章認為:拿殲-11D和殲-16作比較是不明智的。首先,二者的雷達系統應用完全不同。有許多人包括西方媒體都認為殲-11D和殲-16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可能是被那些推測所誤導。這些相關報道并不嚴謹。這些結論的證據何在?不打算雷達整流罩看看,就不能得出這種結論。歐洲自己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在哪?哪種類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量產?事實上,歐洲現在所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還在測試當中。“漢和防務評論”并不排除殲-11D和殲-16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可能性,但從已知情報來看,殲-11D更可能和殲-10B一樣搭載無源相控陣雷達,論據如下:
戰(zhàn)斗機雷達整流罩外形,甚至其涂裝,都不能不考慮周詳。為了方便維護,相同型號或系統的雷達一般采用相同涂裝的整流罩。毋庸置疑,殲-10B在試飛期間呈現的整流罩與殲-11D照片上的整流罩有著相同的顏色和結構,整流罩呈現微微下垂的狀態(tài)。這是否意味著兩種機型的雷達系統屬于同一系列,而殲-11D為了增大功耗和輸出功率而采用了更大的天線?
殲-10B搭載的雷達系統是有源相控陣雷達,還是無相控陣雷達?如今,該討論已經沒有了意義。“漢和防務評論”一開始就肯定是無源相控陣雷達。在許多內部展覽會上,新雷達系統的圖片早已露相。相關介紹對此問題早已明確:殲-10B戰(zhàn)斗機搭載的是無源相控陣雷達。然而,在一些最新的展覽會上,確實有圖片帶有“殲-11 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字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