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南海進退兩難:中國一利器讓美不敢動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0月14日發(fā)表題為《老式殺手:小心中國的水雷》的文章,作者為美國海軍軍事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編譯如下:
在太平洋戰(zhàn)爭末期,美國軍事戰(zhàn)略家巧妙地將2種武器裝備融合在一起,即革新性的遠程B-29轟炸機與相對簡單的、帶有磁性或音響雷管的傘降感應水雷,重創(chuàng)日本的經濟與士氣。這次向日本水道全面布雷的行動被貼切地稱為“饑餓行動”,結果證明對于迫使日本屈服發(fā)揮了非常大的效用。盡管如此,美國海軍一直是巧妙水雷戰(zhàn)的受害方,最近尤甚。朝鮮戰(zhàn)爭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時,朝鮮在周邊海域布設了大量水雷,阻止美軍從元山高效進軍。盟軍有好多條艦船在那次慘敗的行動中沉沒。在海灣戰(zhàn)爭中,美國海軍2艘船“的黎波里”號和“普林斯頓”號被伊拉克的水雷重創(chuàng)。

水雷爆炸引起的巨浪
如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使用水雷仍然是中國海軍作戰(zhàn)理論的一個核心信條。本期《龍眼》將梳理一些相關案例。遺憾的是,美國的防御分析仍然不重視這一威脅,蘭德公司前不久發(fā)布的報告《美中軍事記分表》就是例子。比起北京目前正在研制的反艦彈道導彈、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或者高超音速武器,從古代就開始使用的水雷自然沒有那么受重視。水雷也不大可能像上面提到的那些武器那樣能對美國的航母構成直接威脅。但是,在西太平洋海戰(zhàn)初期,大規(guī)模巧妙運用水雷有可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中國海軍水雷倉庫
許多年前,中國的軍事雜志上出現了一篇有意思的訪談文章。采訪對象是青島海軍潛艇學院的一位教授,但主題完全圍繞著水雷布設方法。當然,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潛艇學院的教授如此全面地談論水雷戰(zhàn)這個主題,表明這種武器在中國海戰(zhàn)理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位教授接著以美國海軍“塞繆爾·羅伯茨”號護衛(wèi)艦為例,后者在1988年時被伊朗的水雷炸出大洞。他明確地說,“甚至漁船經過簡單改裝”也能有效布雷。在強調潛艇是最理想的布雷手段后,他進一步表示,“專門的外掛裝置”可以讓潛艇的載雷量提高1到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