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忽悠三部曲達到巔峰的這段時期,我是喜歡趙本山小品的,因為構思的新穎,夸張的表演;白云大媽雖然并不像老人,但讓人心生喜愛,俗話說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在大中國的春晚舞臺上,兩位老人也為全國觀眾平添了幾分樂趣;火夫范偉雖然長得不怎樣,但人的確是憨厚,當“火夫”退向電影,有了《南京》,開始電視劇,有了《老大的幸!,這些我都是支持的。然而,話說兩年前,一個陰陽人,被美國雜志選為中國最低俗的“小沈陽”的出現(xiàn),我開始討厭趙本山的小品了,不知道說什么好,只是覺得“惡心”。一上臺便“恩哈~~”,叫春一般地刺耳,但一看那樣,又不像太監(jiān)。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還被評為了當年遼寧的十大杰出青年,果然人如其名,標志性的人物,標志性的動作。女人大概還能辨別出他的喉結,嫁不出去時或許會考慮這樣一個男人還有一根玩意兒可以傳宗接代;但男人大多不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來歷,眾人皆知泰國人妖是雙性,堅挺的胸部,下部是男兒生,不想在中國卻出現(xiàn)了這么一個扁平的胸部,分不出男女的“純爺們兒”,大中華果然地大物博!
趙本山,在春晚的舞臺上已經(jīng)是個老油條了。演戲就是平時做人,說白了,趙本山能在舞臺上收放自如,平時他也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娛樂界混了這么久,再怎么也有兩手。春晚的臺柱,有了他,收視率有保證,有了他,笑聲不斷,導演也省心了。然而,舞臺不是一個人的事,小品不是一個人的說唱,沒看一個“品”字嗎?由三張口組成,必須是如此精妙的配合:小品《賣拐》,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梢哉f《賣拐》,是這么多年,集本山小品之大成。精彩,不光在于表演的精彩,更重要的是它本身的題材具有很重要的社會意義,從大局上來說,有影響力,極具諷刺意味。高秀敏走了,范偉不當廚師了,白云大媽分居了,剩下了我們孤獨的本山大叔。
本山這幾年受到外界的不斷質(zhì)疑而不能退,我想不是他不愿意,而實在是騎虎難下。諸位且聽我分析。
首先,趙本山在中央臺這么多年的關系,讓他珍惜,不能放棄,CCTV也自然不能讓這樣的能人早日退休。關系這玩意是說不清的,有時它讓我們事半功倍,有時它卻讓我們身受束縛,強壓之下,難以擺脫。也許趙本山在臺后不停地對CCTV負責人說:“放過我吧,我已經(jīng)江郎才盡了”,很明顯負責人只會說:“就算你起不了床,也會讓坐擔架上臺”。這不是命令,這是“政治任務”趙本山能有什么話說?
第二,本山辦了藝術學校,自然要像個校長的樣,不能讓自己的關系就這么說沒就沒,“肥水不流外人田”,多上一年春晚,把徒弟們帶上春晚不也是實現(xiàn)學校走向全國,擴大就業(yè)嗎?說來,也是增加自己的收入,要離開也要撈一把錢養(yǎng)老!
第三,小沈陽也好,王小利罷,溜須拍馬,夢想得到提拔是每個人的本性,小沈陽們能上春晚的舞臺,說白了,還是私下與趙本山把酒言歡換來的,吃了,喝了,再認個干爹什么的。趙本山能坐視不管?誰上春晚不是上,為何不做個人情?于是,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小沈陽們,躍躍欲試上春晚,春晚的舞臺也就難免色情、下流之音了。
第四,樹大招風。人一成名,利益來了,為利所驅的各種名目的集團也會紛至沓來,東北三省各種集團還少嗎?用白云大媽的話說“當不了火炬手,回去怎么給老李頭交待,禮我都收了!”這里面的細節(jié)我就不多說了,被各種利益所左右,相互利用,想單獨退出,獨善其身,難呀!這不是逛街,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各種關系理不清,擺不平,利益沒得到平衡,你趙本山就別想走。這春晚,上不上,趙本山你看著辦。
第五,關于老鄉(xiāng)。名人也好,偉人也罷,只要成為了VIP,那就得為家鄉(xiāng)作點事,作點貢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朝中有人好辦事”。不上春晚,不為家鄉(xiāng)作點事,那是趙本山忘本,不孝;但為家鄉(xiāng)做事,趙本山就不得不背負著下流、低俗的二人傳繼續(xù)走上春晚的舞臺,老趙很難受呀。
高處不盛寒,老趙,你到底如何下這只老虎,托個夢給我就行,明年春晚我不想浪費我家的電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