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jīng)寶典】故事之三、沒有錢,還有什么可以布施?一個人跑到釋迦牟尼佛面前哭訴。“我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這是為什么?”佛祖告訴他:“這是因為你沒有學(xué)會布施。”這個人說“ 可我是一個窮光蛋呀!”釋迦牟尼佛說“ 并不是這樣的。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也可以給予別人七件東西。旱谝,顏施,你可以用微笑與別人相處;第二,言施,對別人多說鼓勵的話、安慰的話、稱贊的話、謙讓的話;第三,心施,敞開心扉,誠懇待人;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第五,身施,以行動去幫助別人;第六,座施,乘船坐車時,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他人;第七,房施,將自己空下來的房子提供給別人休息。”佛祖最后說:“無論誰,只要有了這七種習(xí)慣,好運便會如影隨形。”
【佛經(jīng)寶典】的布施,是抑制個人物質(zhì)的貪著,從而獲得心的進長。一個人如果想獲得心靈上的進長,就必須無我的布施;如果他有強烈的回報欲望,就無法生起正念,導(dǎo)致他更加的貪婪;一個人應(yīng)該經(jīng)常伸出援手,協(xié)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令他們獲得利益,令他們快樂。當(dāng)一個人在布施時,不僅僅是“身”的行動,“心”和“意”也一起行動。因此,帶來的是真正的快樂。慷慨和布施,將使一個人獲得提升。一個慷慨的人,以慈悲心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他就是在布施。當(dāng)一個人在布施時,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足夠控制自己的自私和貪著。布施,能生起智慧,布施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因此也成為第一波羅蜜;是佛陀在許多過去世中,尋求圓滿覺悟的重要法門之一。—個人常做布施行,能獲得自我的提升和三寶的擴持。人類布施的東西太多了,對饑餓者施予食物,對貧困者施予金錢。衣物、知識、技術(shù)、時間、精力,一切能利益他人的都可以布施。他可以專心聆聽和祝福朋友;他可以不殺生,同時對那些生命垂危的眾生伸出援手;他可以將身體的部份器官施予那些有需要者,如血液、眼角膜、腎臟等器官;有些人,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作為布施。
對【佛經(jīng).布施學(xué)】經(jīng)典上記載的有許多不凈布施。比方說: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濟窮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只做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凈布施。佛告訴毗耶娑,這些不凈布施,不會得到真正佛道的果報,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報而已。佛用種子作比喻,布施作為一種業(yè)力行為,等于播種,挾帶不純動機的“垢染布施”,就像種子下到鹽堿地里,不會有好的收成。而且,這種子本身的功能(“種子界”),不但與土地的品質(zhì)(“地界”)處在一種相依相存的關(guān)系中,還須有陽光、空氣和雨水,才能使種子發(fā)芽。種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會發(fā)芽,但播種在貧瘠的土地上,若得不到雨水的滋潤,也是不能開花結(jié)果的。希望社會人人都來修布施,喚醒“人之初,性本性”,,拯救社會風(fēng)氣,佛告訴毗耶娑,有人雖做了好事,但挾帶了功利性的不清凈心理,不算真布施,讓那些卷入“捐款門”事件的人從中有所覺醒。
對于趙本山的《捐助》是否真的《不差錢》?筆者認(rèn)為:無所求的“捐助”,才是真正的“不差錢”。也不想過多過早地對“假捐款”妄加評論和揣測,但“去假存真”是必須的,通過敲山震虎,讓我們的捐款多一點正氣清風(fēng),少一些虛偽假空,多一些真誠坦率,少一點虛榮做作。這也正是一個中國公民應(yīng)該做的,責(zé)無旁貸。每個人捐出的是自己的真情,也是自己的良心,更是自己做人的準(zhǔn)則。對那些卷入“捐款門”事件的明星們,把公益活動變成自己揚名的平臺,把獻愛心異化為自己撈取某種社會資本的載體,難道不覺得汗顏嗎?也許他們內(nèi)心一定缺少人最寶貴的東西?“人之初,性本善”。不妨讓我們靜靜地領(lǐng)悟【佛經(jīng)寶典】布施的真諦:“無所求的布施,才是真正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