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組數字隨手往那一撂,估計對趙本山再如何不問青紅皂白便一概支持的粉絲們也會有所猶疑:二人轉有著東北民間濃濃的鄉(xiāng)土氣息,敢情一經趙本山之手便能居廟堂之高?
二人轉是趙本山的起家本領,他曾多次借助春晚和央視的綜藝舞臺,有意無意地加插進這種表演藝術。為把這種東北民間藝術推向全國,他還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在全國來了個大巡演。甚至,曾因為二人轉徒弟的表演被掐,他不惜與央視當場交惡。毫無疑問,趙本山與二人轉有著深厚的感情,至于他推出的這個票價到底是否為商業(yè)利益而來我倒不以為然,坐擁本山傳媒集團,近年來演藝事業(yè)頗為紅火的趙本山想必不差這點錢,個人倒是覺得,這里面或多或少露出些許趙本山冀圖把二人轉做強做大的磅礴野心。
一直以來,趙本山總是表現出有意將二人轉脫胎換骨,打造成一種更具影響、更能被掌握更大話語權機會的高雅觀眾喜愛的民間文化。被高雅觀眾接受,文化自然需要與之合拍。為此,在“劉老根大舞臺”下,我們看到張藝謀來了、馮小剛也來了,還有各色圈中名人相繼捧場,二人轉大有身價看漲之勢。
二人轉到底是否有打造成高雅藝術的可行性,在這方面,西洋的高雅藝術——芭蕾舞倒是值得借鑒。芭蕾舞今日之所以構成高雅的內涵,其實與其歷史上長期的皇室青睞有著深厚的淵源。眾所周知,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但真正興盛卻在法國,最初本來只是一種群眾自娛或廣場表演的大眾化舞蹈,17世紀傳入法國后很快便受到宮廷的喜愛。
若單論歷史淵源,二人轉也可上溯300多年,幾乎與芭蕾舞同步。但二人轉自誕生以來,尤其是當前,一是地域特色極其鮮明,很難“打”過長江;二是極為通俗與民間化。甚至,因為這種藝術有過俗之嫌,還曾受到一些人的質疑或暗有所指。另一方面,其表演手法也顯得相對簡單,缺乏更深層次的美感,這些特征注定二人轉藝術更傾向于北方民間性,如果沒有根本性地改進,要想上升為一種覆蓋范圍更廣、影響更大的純粹性高雅劇場藝術難度確實不小。
弘揚二人轉文化有點野心沒什么不好,借助商業(yè)機制推進也很有必要,關鍵在于,趙本山能否突破二人轉作為一種北方民間文化形態(tài)的宿命。不過這樣也有問題:徹底改頭換面后的二人轉,還會是本來面目的二人轉嗎?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