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后來華誼選擇了拉貝這樣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來講述南京?
《拉貝日記》其實沒有寫拉貝的一生,只是講了南京大屠殺期間20天的事情。但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這20天是拉貝一生最華麗的部分,他就活這20天!之前他也許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的老板,但是可能他這一輩子真正有意義的時光就是這20天。所以他后來的日子就沒必要去寫了。
其實拉貝被發(fā)現(xiàn)是一個歷史的輪回。拉貝留下的很多文字或者圖片,都被封存了。反而是另外一個中國人張純?nèi),翻閱大量歷史資料時,突然發(fā)現(xiàn)有拉貝這么一個人。所以拉貝日記被發(fā)現(xiàn)跟中國人有關(guān)。如今德國人又找到我們拍攝拉貝,這個歷史輪回很有意思。
我們在講一個希望和救贖的故事
南京題材是有些導(dǎo)演一直想拍的故事,你個人是否也有這樣的抱負(fù)?
如果出于個人情感,我不樂意拍這種電影。它一定會觸痛中國人內(nèi)心的傷痛。這個傷疤,72年了,它一定已經(jīng)被揭開72回了。每一年,到了12月13日,南京全城鳴笛。這個傷疤永遠(yuǎn)不可能長好,就一直是結(jié)痂的狀態(tài),撕開了,鮮血淋漓。然后再長一年,再被撕開。你拍電影這一年,還在上面撒了點鹽。所以我個人不太愛拍,而且從商業(yè)上考慮,中國電影觀眾也不太愛看這種反映自我內(nèi)心悲傷的故事。
后來為什么你還是投拍了《拉貝日記》?
《拉貝日記》讓我覺得可以拍,因為它角度不同。雖然它也揭開了傷疤,也描述了危險與殘酷,因為沒有這些也無法凸顯拉貝他們做的事的意義。這是一個救贖的故事,這些人在那20多天就是上帝派來的天使。其實拉貝他們安全委員會里的人,平常各自身份很復(fù)雜,他們各自也有一身臭毛病。那威爾森醫(yī)生很看不上納粹,整天跟拉貝較勁。還有一個小男生,因為猶太血統(tǒng),為保命“流放”到中國。甚至拉貝自己,他本人開始并不熱愛中國人,開場他在西門子廠房那一段,包括要求中國司機(jī)敲門那些段落,你能看出,他其實骨子里充滿了優(yōu)越感和傲慢。但就是這些有毛病的普通人,在1937年12月那20 多天,用南京人的話是“菩薩上身”了。
電影里除了張靜初那個角色之外,所有人都是真實的,開始我們在片尾有個段落,講述所有人最后的命運,但我們覺得這樣太老套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個truestory,根本沒必要。其實最后安全委員會的這些人結(jié)局都非常慘,他們被巨大的精神壓力折磨著,金陵女校的校長回去一年也自殺了。
這些人,他們都“活了這20多天”,這個角度非常好。導(dǎo)演跟我說,他希望電影是非常正常的色調(diào),甚至還故意讓色調(diào)暖一點。他說這個故事一定給看的人造成了心理壓力,我不希望他們因此而有壓力,我希望他們看到正常的電影,看到暖的一面。
是否正因如此,《拉貝日記》在一些反映暴行的方面相對節(jié)制,而將更多的筆墨放在情感方面?
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會到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來說,以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對南京大屠殺的認(rèn)知度非常高,不需要拿這個電影來教育我說,12月13日,兩周內(nèi),在那里死了30多萬人。所謂日本右翼不承認(rèn)啊什么的,沒有意義!這個是被三次法庭審判過的。而且我們看過紀(jì)錄片,把人活埋、砍頭這些讓人引起生理反應(yīng)的鏡頭,從小就看過了,我們沒必要花上億的資金把這個再重新復(fù)制一次,《拉貝日記》嚴(yán)格來說不是一個南京大屠殺的電影,我更想講的是一個救贖的故事,希望的故事。
在電影上映結(jié)束之后,我們會在電影頻道放映一個4個小時的電視版本,這個比電影更完整,除了拉貝之外,還有很多副線,比如中國士兵、張靜初飾演的女校學(xué)生,這些段落都會完整呈現(xiàn)。
因為檔期原因,《拉貝日記》和《南京,南京》已經(jīng)形成了競爭之勢,你怎么看即將到來的票房和口碑之戰(zhàn)?
希望兩個都好吧。我們還是希望大家看完這個電影之后,有一個挺舒服的感覺吧。雖然有很多傷痛的東西再一次被提醒,但大家別太壓了。
陸川也很不容易,一個電影拍了8個月,高圓圓她們都說人都要崩潰了。8個月,人吃馬喂,你想想得多少錢。陸川這么多年了,他也很需要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