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詞是一門單獨的手藝。曲調(diào)既成,他開始單獨與詞作戰(zhàn)。就詞而論詞,當能端量出一個人的文字水平。
作詞家羅大佑,水平忽高忽低,時好時壞。
大佑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有這么多未完成之作。何謂未完成?語病多、境界普通、思維散亂、修辭水平不高、需要修改的詞叫做未完成。粗略估計,這部分詞將占羅氏全部作品的至少一半。
羅大佑罕有文字上無可挑剔的詞。這樣的詞多集中在早期,多集中在他的詞作小品,其思想大作大都失敗。早期完美的羅大佑詞,格局都比較小,如《戀曲1980》、《童年》、《光陰的故事》、《愛的箴言》,都是一些精美小品。顯示羅大佑襟懷和氣象的作品中,只有那些境界中等的寫到了較高的完成度,如《鹿港小鎮(zhèn)》、《將進酒》、《家Ⅰ》、《家Ⅱ》、《我所不能了解的事》、《耶穌的另一個名字》、《一樣的月光》。
羅大佑中后期詞作境界極高,出現(xiàn)了一個飛躍,但也只是小部分作品寫到了完美。文字上難于挑剔的作品有:《游戲規(guī)則》、《動亂》、《上海之夜》、《臺北紅玫瑰》、《戀曲2000》、《舞女》。作為一個詞作家,他缺少洗練文字的能力,往往語義糾纏重復,思維比較混沌。
但恰恰是在混沌的思維里,羅大佑創(chuàng)造出了惟他獨有的文字。偉大的詞作,從來不是因為詞句之功,而是文體創(chuàng)新,意境氣韻獨到,情緒、精神或思想卓越,道人所未道。羅大佑文字才能絕非一流,卻進行了以下探索:他創(chuàng)造了抽象的對象含糊的敘事詩,這在歌曲歷史上獨有;他創(chuàng)造了虛構(gòu)的注重戲劇性和氛圍的歷史詩,在華語歌曲里如行在天空的宙斯。前一種詩有《戀曲1990》、《你的樣子》、《滾滾紅塵》、《追夢人》,意境上有纏綿之極的深境、前人所不及的凄美 ;后一種詩有《京城夜》、《東風》、《藍》、《天雨》,為了難于解釋的大時代,造出了無法解讀卻令人神魂俱驚的歷史大夢。它們不完美,卻是最了不起的大佑杰作。
在語言上,羅氏還曾經(jīng)有過一個特色,大量轉(zhuǎn)借中國革命語匯,以移用、戲仿手法,構(gòu)成了中期羅大佑詞作的修辭特征。但是除了一點有趣,這一部分羅氏歌詞在意義上卻比較空洞。
波瀾壯闊的歷史大幕的開啟者,有絕世的影響力,但也同時并存著膚淺的思想與批判,這是開啟者的歷史局限。而作為音樂家,主要是用情感說話,即使思想卓越,也只能略過,這是音樂家的宿命。而作為歌曲作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秀的歌曲最頂真,文字爛點兒也在所不惜。對羅大佑的局限,當如是觀。
羅大佑的雙重生命
無論是在演唱會上公開剪掉自己的美國護照,積極參加“天下圍攻”倒扁運動,還是在汶川地震后出現(xiàn)在加州賑災晚會演唱《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始終沒有遠離政治運動和社會現(xiàn)實
本刊記者 鄭廷鑫 實習記者 陳小瑾 發(fā)自香港
轉(zhuǎn)折點
1982年,那個叫羅大佑的年輕人,還是醫(yī)院放射科的醫(yī)生。有一天,他收到了臺北市“議員”送來的一袋袋體檢病歷,其中,“有一個人叫謝長廷,有一個人叫陳水扁”。
就在那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在專輯文案中他寫道:“這一趟音樂的路,走得好辛苦。在東方與西方、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嚴肅與通俗間,我?guī)缀跏且宦返沧裁鬟^來的。”
走得辛苦的另一個原因,他沒有寫出來,只是在心里掙扎:那時他還沒下定決心選擇做醫(yī)生還是做音樂。
父親是醫(yī)生,母親是護士,姐姐是藥劑師,哥哥是牛津大學的心臟醫(yī)學博士,一家人都以醫(yī)學為中心。從在醫(yī)學院讀書時組建“洛克斯”樂團,到寫第一首歌,到出第一張唱片,一直到拿了醫(yī)師牌照,醫(yī)生還是音樂人,這個選擇困擾了他10年之久。
早在他還是實習醫(yī)生時,《之乎者也》的錄制就已經(jīng)開始了。起先沒有人愿意冒險出版這種與市場主流相差極大的音樂。幾年后,成立不久的滾石唱片決定推出這張專輯。不料,這個瘦削冷峻的青年一夜之間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叛逆偶像。臺灣樂評人馬世芳這般描述當時的情景:“媒體也掀起羅大佑是洪水猛獸還是時代良心的論戰(zhàn),在毫無心理準備的前提下,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置身暴風眼的中央,被戴上了‘青年時代的先知兼代言人’這頂大帽子了。”
于是,他一邊當醫(yī)生,一邊連續(xù)出版了《之乎者也》、《未來的主人翁》、《家》這3張專輯。“回頭看這幾張作品掀起的社會效應(yīng),其規(guī)模之大、延續(xù)之久,整個臺灣流行音樂史上除了羅大佑,似乎還沒有任何人制造過。”馬世芳如是評價。
但對當時在醫(yī)生和歌手兩種角色間游移不定的羅大佑來說,這卻是痛苦的煎熬,“兩邊走的時候,一度覺得自己對兩方面都失去信心。”
1987年,他終于下定決心,給父母寫了一封信,“感謝他們對我作為一個醫(yī)生的栽培”,但是,他選擇不做醫(yī)生,專心做音樂,“那么多醫(yī)生里,不需要多一個羅大佑;但在音樂上,還有很多發(fā)展空間”。
這個決定,讓羅大佑開創(chuàng)了新格局。不久他在香港組建自己的錄音制作公司“音樂工廠”,從事音樂的開發(fā)及電影配樂工作。他將對東方曲調(diào)的探索,對一個民族的宿命所進行的精確剖析,對黃色人種的濃烈情感和故鄉(xiāng)情懷,以音樂鋪陳開來。
隨后的幾年里,他出版了《皇后大道東》、《原鄉(xiāng)》、《首都》。有人說,這是“羅大佑的中國三部曲”,他對香港前途的追問、對臺灣根源的探索,對內(nèi)地變動的思考,躍然于歌中。“一個鋪陳民族命運的史詩企圖,在三張原本各處一隅的專輯之間巍然聳立起來”。
另一個華語樂壇大佬級人物李宗盛談到羅大佑時說:“我覺得從羅大佑之后,就沒有看到有人再做同樣的事。”而在羅大佑之前,同樣沒有人做過那樣的事。“華語音樂的教父”,這個稱呼很大程度上也源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