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僑報》7月23日文章 原題:中國當按停一下“快進健” 中國用“快”的方式在短短幾十年里走完了西方國家?guī)装倌曜哌^的歷程,主流價值觀越來越肯定“快”的價值。但“快”卻讓人們的心態(tài)變得很浮躁,很焦灼。此時的中國,當按停“快進鍵”,進行適度的自我調(diào)整,審視前方的道路,確定發(fā)展的模式與方向。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曾被認為沒有時間感的中國人如今似乎變成了最不耐煩的地球人。最愛“快進”,狂點“刷新”;評論,要搶“沙發(fā)”;寄信,最好是特快專遞;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坐車,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磁懸;坐飛機,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雙收;創(chuàng)業(yè),最好是一夜暴富;結婚,最好有現(xiàn)房現(xiàn)車;排隊,最好能插隊,若不能,就會琢磨:為什么別人排的隊總比我的快呢?
中國人何以喪失了慢的能力?是對未來的焦慮讓中國人必須加快腳步以確保自己不被社會拋離。事實上,焦慮并非收入微薄、為生活所迫的底層民眾所獨有,中國的所謂“中產(chǎn)階層”更在焦慮的泥淖里無法自拔。“一天不工作,我覺得就會被世界拋棄。”一位中國白領如是說。都市女性們通過“8分鐘約會”、“速配相親”尋找愛侶,只問車房有否、收入幾何,無關風花雪月與情投意合,是因為擔心婚后為柴米油鹽、哺兒奶粉與安身之所疲于奔命。人們?nèi)缤I白菜般爭先恐后買房子,是因為不知道明天的房價又將漲到多少,“買個煎餅的功夫一套房漲了50萬元(人民幣)”的故事不是沒有發(fā)生過,肉價、米價、房租的上漲,迫使人們在焦慮中必須抓住點“保值的東西”心里才能踏實。
狂躁是一種社會病,因為擔心,因為未知,也因為缺乏保障,中國人總是爭先恐后。中國人如同湍急洪流里的魚一般,順流而游也好,掙扎也罷,總會被裹挾著向前走。“快”讓人們的心態(tài)變得很浮躁,很焦灼。而作為中流砥柱的中產(chǎn)者的焦慮,也是整個中國社會的焦慮。
社會陷入焦慮,原因并不簡單。中國社會正處急劇轉型中,導致結構不穩(wěn)定:粗放式工業(yè)發(fā)展模式,不僅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得不到國際的認可,更讓中國承受著越來越大的環(huán)境壓力;城市化太快,讓很多城市的房價產(chǎn)生巨大泡沫;高校擴招太快,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質(zhì)量正在不斷下滑;“汽車化”太快,一些大城市似乎一夜之間就變得擁堵不堪,空氣質(zhì)量受到威脅……
如今的中國正站在一個尷尬的十字路口。此時的中國,當按停“快進鍵”,進行適度的自我調(diào)整,審視前方的道路,確定發(fā)展的模式與方向。慢,并非停滯與懶散,慢,是為了未來的“快”積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