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 華遠集團總裁
2009年中國最令世界驚訝的大約主要由兩件事:一是當世界大量的汽車企業(yè)垮下去的時候,中國的汽車行業(yè)卻在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二是當世界幾乎全部的房價都在下跌、市場銷售在萎縮時,中國的房地產銷售卻突破了歷史的天花板,不斷創(chuàng)出新高。
為什么當世界的消費都處于萎縮的情況下,中國的汽車與房子卻在瘋狂的增長,這里有中國政府的刺激政策的拉動作用,更有貨幣政策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對預期的信心。正如溫總理曾多次強調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
2010年中國政府出臺了不同的刺激政策:一是,雖然有所調整但仍給以優(yōu)惠的汽車消費支持,因此也讓汽車的消費繼續(xù)保持著火熱的上升趨勢,重要的在于政策的預期明確、消費者的信心不動搖。
二是,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反向行駛,先取消了二手房市場的稅收優(yōu)惠,提高了以舊換新的門檻,又調整了個人購房的信貸政策和利率,同時改變了貨幣政策的走向,因此也讓住房的消費再次跳水,其下滑速度甚至快于08年到09年初的斜率,重要的也正在于政策的預期反向,消費者的信心動搖。
這兩者之間的政策差別來自于汽車的價格內境外因素遏制,讓價格雖有上漲但波動較小,因此繼續(xù)受到鼓勵,而“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則讓管理層在為維護“保民生”的正面形象的壓力之下打起了組合拳。
在刺激政策的拉動下,房地產從2009年的谷底迅速反轉,消費需求在刺激中爆發(fā),快速的消化了曾讓市場感到恐懼的庫存,并在此消彼長中改變了供求之間的關系,并導致了“部分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于是招來了市場的不滿和政策的逆轉。
汽車在消費增長時,可以用擴大生產的方式開足馬力、加班加點以滿足需求,并且由于境外消費不足而讓進口車的價格保持低迷,無法借中國的局部消費增長而漲價。
但房地產在消費增長時卻由于土地資源的非市場化配置、壟斷性的供給減少,一是無法擴大供給而緩解市場需求壓力;二是物以稀為貴的天價地反而推動了城市房價的暴漲。這一正一反不但未能有效調節(jié)市場中的供求關系,反而讓政府在收取了超額的土地收益之后,又不得不將板子打在為政府創(chuàng)造收益的投資者身上。
政府不得不為掩飾自己的“貪婪”而“遏制房價的過快增長”,不得不將局部城市的問題變成一刀切對整體市場的打擊,又演變成了對這個房地產行業(yè)的打壓。政府既不想用增加供給去降低自己的收益,又不愿承擔地價推動房價的“罪名”,于是就只好將壓力傳遞在消費者的頭上,用讓消費者承擔高融資成本(個貸利率、高額首付)的方式遏制消費需求、限制改善型需求,試圖用抑制需求來緩解供求矛盾或用打擊投資、投機與改善等多種消費迫使房價下降,以挽回市場早已喪失信心的政府聲譽。
普遍的消費者調查中“對政策的預期失去信任何信心”已成為推遲消費選擇的最重要因素。
2009年的貨幣政策中,央行幾乎什么都沒干,沒有調利率、沒有調準備金率、沒有調匯率、沒有增發(fā)基礎貨幣(實際減少)、減少了外匯增儲差額,只是沒有再控制銀行的信貸額度。而發(fā)達國家的央行幾乎從來沒有將信貸額度控制作為貨幣政策中的部分和工具的,控制信貸額度只能是中國計劃經濟的手段殘存,而絕不是經濟學上的貨幣政策的內容,任何市場經濟制度國家的央行大約也都這樣定義貨幣政策的。
去年底的中央工作會議并沒有改變貨幣政策的方向,但實際的市場決不這樣認為,無論是準備金率的上調還是銀行信貸規(guī)模的嚴格控制,都讓市場不再相信貨幣政策的穩(wěn)定性,都認為中國再次進入了資金成本上升、貨幣政策調頭的通道中。
股市的波動于樓市的銷售下滑都正確的反映了民眾的投票結果,也許這正是調控政策出臺的目的,然而“資產價格”的下降是否就能“管理住通脹”呢?“資產價格”下降的同時是否能保持投資與消費的增長呢?是否有利于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與財產性收入的增長呢?是否會對經濟的增長帶來不利的影響呢?
最佳的經濟運行狀態(tài)時高增長而低通脹,但CPI的上漲是與樓市的資產價格相關還是與貨幣供給總量相關。樓市的價格是與供求關系相關還是由資金成本和供給量決定。當資金供給量增長而消費需求被行政遏制時,通脹因素能被消除嗎?當CPI進行高增長的通脹階段時,資產價格可能被單項的逆轉嗎?
短期的政策調控一定會打亂正常的經濟運行節(jié)奏,一定會改變信心與預期,也同樣會形成市場中的扭曲,讓調控的手段與目標之間背離。歷史上的多次短期調控都已證明了這種背離,也才發(fā)生了2008年“兩防”之后的經濟下滑和刺激政策出臺后的強烈反彈。用“窗口指導”的非公開透明的方式則讓市場無法尋找經濟運行的規(guī)律,無疑會讓正在增長的中國經濟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
如果2009年的經濟不確定性來自于外部,國內政策的態(tài)度時明確的,那么2010年的經濟不確定性則更多的來自于調控政策對民眾信心的影響。如媒體報道銀監(jiān)會“不控制信貸規(guī)模”,但實際在按日管理信貸規(guī)模已不再是什么新聞。這必然對民眾的信心產生巨大的動搖作用。如溫總理要求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給和支持居民住房消費,遏制“部分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但一刀切的政策卻讓房價未過快上漲的城市也面臨同樣的打擊,造成了除重點城市外的二、三線城市銷售也倍受影響……
如果僅僅是為打擊房地產市場中的投資與投機行為,那么股市為什么會除房地產股之外也會下跌呢?或許當民眾的信心被政策預期的不確定性所動搖時,政策遏制的不僅是房價(不管是否上漲的房價),更可能是在制造危機。
如2008年和2009年初的房價下降不同的是,那時的房價下跌許多企業(yè)是為了現金流而寧愿虧損的跌價,而今天大多數企業(yè)的現金流至少在上半年還不會發(fā)生緊張和斷流,房價也就不會用虧損去轉換。但投資卻一定會在市場變化中壓縮,供給一定是會在銷售下降中減少。
自去年9月份之后,許多地產商已在懷疑政策會在火爆之后逆轉,歷史的經驗讓他們在資金量充足的情況下卻減少了投資,連續(xù)數月的投資連續(xù)下降中,他們真的看到了政策的逆轉,他們在慶幸沒有將手中的錢全部投入建設之中。同樣他們也會慶幸當他們的資金足以支撐生存時,會再一次在供不應求中讓產品獲取最佳收益,并從被政策制造的危機中找到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