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叫她“雷阿姨”
雷鋒一樣的阿姨
12年來,她每天都來老和山撿山道上的垃圾
□本報記者 張文華/文 胡元勇/攝
竹掃把多少錢一把?五聯(lián)東苑的吳菊秀,張口就能報出來。
“12年前,10塊錢3把,后來4塊5一把,現(xiàn)在8塊一把。”因為這12年來,她買得最多的,就是竹掃把。
每天早上5點多,吳菊秀就出門了,趕到老和山山腳下,麻利地從一個涼亭后面,挖出藏好的工具:竹掃把、鐵鉗、蛇皮袋,然后開始一天最重要的事情。
“我一邊爬山,一邊撿垃圾,爬到山頂原路返回,把撿來的垃圾處理掉,藏好工具再回家。”
從1998年至今,62歲的吳菊秀堅持了12年。一起爬山的老伙伴們,親熱稱呼她“雷阿姨”,意思是,像雷鋒一樣的阿姨。
第一次爬山被垃圾嚇住了
1998年時,吳菊秀50歲,剛拆遷搬到五聯(lián)東苑。待在家里沒事干,吳阿姨就想好好鍛煉身體。
老和山,是離她最近的一座山。
“第一次去爬,我還帶了只鳥,差點被山上的垃圾嚇住。扔得到處都是,看不下去了,結(jié)果敗興而歸。”
回家后,她左思右想,幾天后,就帶著掃把和蛇皮袋上山了,一邊爬一邊掃垃圾。
夏秋季節(jié)5點出門,冬天6點出門,吳阿姨從山腳爬到第3個涼亭為止。一路爬爬撿撿,要花上1小時。
“2000年前,我每天能撿差不多10斤垃圾。后來慢慢少了,去年開始,有時候兩三天才裝滿一袋。”
先頭那幾年,她每個月要報廢六七把掃把,這幾年降至三四把。一開始,她用賣飲料瓶的錢買掃把,后來事跡慢慢傳開后,2008年4月開始,古蕩街道專門“撥款”,供她撿垃圾。
家人從反對懊惱到自豪支持
一開始,家人只知道吳菊秀每天上山鍛煉,不知道撿垃圾一事。
第三年,兒子一次心血來潮,也去老和山鍛煉。走著走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一看是媽媽——咦,怎么在撿垃圾?
他當即裝作沒聽到,蹭蹭蹭就跑下山了。
吳菊秀回到家,兒子一迭聲抱怨:“媽,你噶背的,垃圾都要撿,丟不丟臉的。”
同時,吳家離老和山有段路,她一般都是騎自行車或三輪車去,把車子停山腳下再上山。前幾年,被偷了3輛自行車、2輛三輪車,家人更懊惱了,“虧本虧哪去了。”
轉(zhuǎn)折點發(fā)生在2002年,吳菊秀收到一面錦旗,落款是“爬老和山人民群眾”,說是感謝她4年來,對老和山環(huán)境保護作出的貢獻。
兒子看到錦旗,臉上放光了,“媽媽,你蠻偉大的嘛。”
從那以后,家里一改之前的反對態(tài)度,支持她撿垃圾。連讀小學的孫女,也陪奶奶上山過幾次,還說:“奶奶,以后你吃不消了,我去撿。”
2008年,吳菊秀還自費去北京宣武區(qū)前門撿煙頭。“奧運了,我們也要出份力。馬路上確實干凈,但綠化帶里有煙頭。”今年7月,她還帶著兒子一道去。
大家一起保護老和山
這幾年,吳菊秀“輕松”了不少。
扔垃圾的人少了,“想到雷大姐每天都來掃,太辛苦了。我們不好意思扔。”幾個一起爬山的人說。
再者,不少人被她感動,也加入進來。“有人知道我的工具放哪兒,看到山上有垃圾,就會去掃掉。”吳菊秀說。
現(xiàn)在,很多爬山的人,未必知道吳阿姨的真名,但都知道有一位“雷大姐”,幾乎天天都會準時出現(xiàn)在山道上。
吳菊秀本來打算撿到60歲就歇手,現(xiàn)在勁頭越來越足,還覺得撿垃圾讓她更年輕了。
“我40多歲眼睛就花了,每次穿針線都要喊兒子。爬山爬了12年,眼睛都好了,穿針線很麻利。”
“還有你看看,我的頭發(fā),原來都發(fā)黃了,現(xiàn)在也漸漸變黑了。”
“這些是對我最好的回報吧。所以只要爬得動,我還要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