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強國之后,新一代中國人,在對待自身古老文明的態(tài)度上,比當年五四運動的中國學生更加客觀冷靜。現(xiàn)在的中國人,越發(fā)意識到需要恢復和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明和思想。這幾年來的國學熱、儒商理念等等,都體現(xiàn)了民間對“回歸中國化”的強烈需求。
相對于日本而言,中國回歸傳統(tǒng)中文(繁體字),其實還不算晚,而且難度很小。
首先,國內(nèi)如我父母輩的那代人(60歲以上),都能看懂并使用繁體字,因此很多中國老人,不會因為簡體字回歸繁體,造成日常生活上的不方便。
60年代后的中國人,雖然完全生長在簡體字環(huán)境中,但繁體字對他們而言,并非完全陌生。通過不少途徑,繁體字還是進入到廣大大陸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如不少熱播大陸的港臺電視劇,以及歐美電影電視碟片,熒屏字幕使用的是繁體字,通過這些媒介,不少大陸觀眾基本能看懂一些繁體字。
其次,不少傳統(tǒng)中文字沒有遭到“簡化”的命運,如月、明、程、郭、王、等。簡體中文體系中,只有一部分是真正的簡體字。因此所需要學習的繁體字,數(shù)量并不龐大。
很多人提出,簡、繁對比,學習太麻煩。其實,這不是一個大的問題——中文組詞的特性,完全可以幫助大家迅速學會讀繁體字。
中文表達意義時,常常是以多個字組成的詞組形式出現(xiàn),一個詞組里,經(jīng)常是簡化和未簡化漢字的混合。漢字回歸傳統(tǒng)后,就算有個把繁體字出現(xiàn),通過詞組形式,讀者也能“猜”出來那個繁體字所對應的簡體字。如“塵土”,繁體為“塵土”。
再則,不少簡體繁體的差異不是很大。如“陳”對應繁體字是“陳”。
有一個具體的例子,證明簡繁體中文之間轉化差異很容易適應。許多大陸中青年人,現(xiàn)在香港學習和工作。香港到處都是繁體字,可這些大陸人士,并沒有感到繁體字對自己的生活造成多大的麻煩。相反,他們很快適應了當?shù)氐姆斌w字環(huán)境。
可見,簡體字回歸繁體,其“難度”,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小得多”,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也不大,完全不必“恐慌”、謾罵、“抵制”。
只要政府在教師、公務員中推廣繁體字,鼓勵教師、公務員主動學習運用繁體字的積極性,先求“繁簡并行”,再逐步實行中文簡體字回歸繁體,完全可行——而且,現(xiàn)在的確是時候了! (龍鳳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