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看看美國航天飛機進入大氣層后是如何對付高溫的。
航天飛機以24馬赫的速度進入大氣層后,開始無動力滑翔,其間,“不斷橫向滾轉(zhuǎn)至90度,用主動喪失升力來降低高度,用增加迎角來降低速度,但橫滾有自 然的轉(zhuǎn)彎傾向,所以航天飛機要時不時反向橫滾一下,用S形航跡來保持基準航向。……航天飛機的操縱特性據(jù)說和一塊飛行的磚頭差不多,而且返回時必須沿一條 精細計算過的在瞬時氣動加熱和累計氣動加熱之間最小化的路徑下滑,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熱負荷,使用要求非常高”。
以略高于第一宇宙速度的8.1公里/秒進入大氣層的航天飛機,必須冒著極大的風險,以雜技一般極其精密復雜的操控動作來防止機面溫度過高,但都沒能完全 取得成功,并為此付出了“哥倫比亞號”的慘痛代價,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而這已經(jīng)是八十年代的技術了,那么,1969年的“阿波羅11號”,又是怎樣承受 住第二宇宙速度帶來的更高的溫度的呢?
很明顯,美國人回答不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