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侵權下載、市場上的盜版CD成為唱片公司的心病,但短期內無法控制局面。怎樣拯救音樂行業(yè),已經成了迫在眉睫的話題。國家廣電總局09年已經開始整頓網絡,盜版也在持續(xù)打擊,但完全規(guī)范可能還需要時間。我們預知不了完全規(guī)范需要多長時間,我們關心的是在完全規(guī)范之前音樂行業(yè)該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唱片公司該怎么生存?
盜版侵權是部分原因,解決現(xiàn)狀更應從自身抓起
05、06年開始網絡開始盛行,各類音樂網站不斷出現(xiàn),網絡音樂、網絡歌手的稱呼也有此時產生。06、07年部分網絡走紅的歌曲通過電信運營商平臺產生了較大的經濟效益,更是促進了網絡音樂、網絡歌手的發(fā)展,到如今網絡上想紅一首歌也不容易了,是否應該總結一下其中的原因?網絡的產生對音樂行業(yè)很大一部分促進,但是由于小部分人急功近利破壞了音樂行業(yè)的規(guī)則,導致侵權盜版屢見不鮮。當然沒有網絡之前也有盜版,但盜版商總得買一張正版CD去盜,現(xiàn)在的情況是連一張正版CD都不用買了,直接網絡下載就可以了。
筆者個人總結,打擊侵權盜版除了依靠國家職能部門以外,更應該從自身抓起,具體有以下幾點:
1、唱片公司嚴守網絡下載收費的規(guī)則,可設立幾個指定收費下載的網站。其他的網站均采用歌曲剪輯版作為試聽推廣專用。
2、創(chuàng)作人多創(chuàng)作有自己想法的音樂,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商業(yè)性的東西。應該完全性的避免歌曲的雷同,堅決拒絕非授權性的“變奏版”歌曲和非授權性的“拼接版”歌曲。
3、千萬別將計就計,一定要與盜版作斗爭。筆者了解到現(xiàn)今有部分唱片公司和歌手將自己的歌曲免費授權給盜版商發(fā)行盜版CD,目的是幫助自己宣傳。這么做是利于個人,壞了大局,真的應該杜絕。
有想法的創(chuàng)作人很少——音樂由抄襲“進步”為跟風
之所以說有想法的創(chuàng)作人少是有根據的,除了這么多旋律雷同、風格相近的音樂作品外,華語樂壇從06年起至今更是沒有一首突破性的歌曲。這就是根據。目前國內有很大一批聽眾只聽韓國、日本以及歐美音樂,原因何在?因為目前來說國內音樂市場上幾乎找不著有想法、有特點、有內涵的音樂。
早在前兩年,抄襲歌曲幾乎占據了原創(chuàng)音樂的30%—40%,造成這種情況無非兩種原因:一是唱片公司想賺錢給創(chuàng)作人、歌手設“命題作文”,二是創(chuàng)作人、歌手想走捷徑。當大家的版權意識上升后,這種捷徑自然不能走下去了。聽眾需要什么樣的音樂他們分析不了,所以就形成了“跟風派”。“跟風派”就是跟著別人的風格走。筆者見識過幾個歌手,他們創(chuàng)作歌曲,完全是按照已經走紅的歌曲和聲來寫旋律。這樣出來的歌曲是沒什么毛病,但是能不雷同嗎??能有突破嗎?能有創(chuàng)新嗎?
“跟風派”跟的很山寨
當部分“跟風派”的作品產生經濟效益時,引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跟風派”。
再逐步演變成“山寨版跟風派”。“山寨版跟風派”是指在套用跟風派出來的作品。通俗的說就是抄上加抄。原本的跟風派跟出來的歌曲就很山寨,然后又被N次山寨,可想而知出來的作品是什么水平。
這樣的跟風作品,想瞞過聽眾的耳朵是不可能的。筆者實在難解,創(chuàng)作人、歌手這樣做的目的。不但令自己顏面掃地,自降身價,而且給原曲作者帶來麻煩,帶來傷害。因為聽眾們搞不清楚到底是誰抄誰的。
優(yōu)秀創(chuàng)作人均成受害者,部分生活所迫被拉下水
并不是每個創(chuàng)作人、歌手都很山寨,高曉松、許巍等音樂人,他們一直在堅持自己的風格。他們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人免不了音樂會被侵權、盜版,出于他們的知名度、影響力,侵權、盜版商還不能把他們怎樣,但是還有更多的創(chuàng)作后輩們完全沒有保障,他們的作品被搶奪、被侵占、被商用已經成了很正常的現(xiàn)象?梢哉f有苦難言。
這一批創(chuàng)作后輩們,一般經濟狀況都不是很好,有的甚至在兼職打工。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是賣歌。當然太有自己想法的音樂,可能被認為不符合市場,賣不掉。生活所迫,他們只有創(chuàng)作一些違背自己意愿的歌曲來救濟生活。他們的加入讓打擊侵權、盜版又增加了難度。
2010有思想的音樂,但愿不要“被跟風”“被抄襲”
2010年出現(xiàn)了部分有思想的音樂,但目前還沒受到很多關注,筆者個人覺得可能將會是內地音樂主流曲風的一個轉變預兆。歌手、曲目如下:
吳歡 《小火車》
曹方 《南瀾掌》
小娟&山谷里的居民 《小茉莉》
這三首歌制作方面精良就不說了,要說的是歌手和制作人都灌入了一個全新的想法。或許這三首歌會成為音樂市場轉變中的一個記錄點,但對于記錄點之說,只是筆者的個人揣測,任何作品都需要聽眾的反饋才能了解真正的答案。舉例來說明,是希望更多的人聽到、喜歡、評價他們的音樂,不是要推薦“跟風派”“抄襲派”去模擬。如果每個歌手、創(chuàng)作人都找到了自己長處,發(fā)展自己的特點,形成獨特的風格,相信我們的音樂市場離規(guī)范就很近了。文/沈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