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莎朗·斯通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由其代言的國際大牌迪奧火速危機公關,拋出了言簡意不賅的道歉,本盼著這樣息事寧人就算了。結果這位據說智商超高的女明星完全不認賬,接受采訪時特別聲明,壓根沒道歉,是她的言論被斷章取義了。她說她反對迪奧的處理方式,迪奧以她的名義發(fā)表的道歉歪曲了她的本意。而她自己起草的聲明,只說那是個“口誤”。
用北京話講,這位代言人給迪奧來了個“燒雞大窩脖”。輿論或捧或罵,娛樂明星無所謂,多半恨不得越鬧騰越好。但是企業(yè)可不敢拿自己的形象開玩笑,現在競爭這么激烈,名聲有時候比產品更能決定市場份額。市場份額是什么,就是業(yè)績,是很多人的飯碗和前程。所以,荒謬的“報應論”一出,迪奧比莎朗·斯通著急,迪奧中國比法國總部著急。
本來,請代言人是一種傳統(tǒng)的營銷策略。課本里說,廣告主會甄選最能代表本企業(yè)產品內涵的明星或公眾人物,通過他們拉近消費者和企業(yè)的距離,以達到更好的營銷效果。不過理論和實踐似乎永遠都不可能達到完美結合。莎朗·斯通給所有的企業(yè)都提了醒,再挑代言人,可別光想著名氣大智商高,還得看情商,光聰明不行,還得有智慧;蛘吒纱嗾覀動畫人物,加菲貓、史萊克哪怕是圣斗士呢,至少不會亂說話,噎得東家喘不過氣。
反過來,知名人士們也得珍惜羽毛,不能因為錢或者面子就給什么不孕不育、合作造林當了代言。當無良企業(yè)糊弄了大批不明就里的消費者,鬧出官司后,知名人士或者“吃了吐”,或者像何慶魁那樣死扛。最后無不灰頭土臉,之前所謂的掙錢、給面兒歸根到底就是個笑話。
民眾,是最不可欺的。相對于一個普通人,明星、企業(yè)都強勢得不得了。但當千千萬萬民眾凝聚在一起的時候,誰小覷那種力量,誰就會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