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的民意贊同”和當地政府的積極運作下,湖北襄樊市終于又叫回了那個響亮的名字——襄陽,就是《射雕英雄傳》中郭靖、黃蓉當年抗擊元軍戰(zhàn)斗過的那個襄陽。當地招商引資此后終于可以避免被誤認為“湘潭”的尷尬。名正則言順,人們希望花費過億換來的新名字可以帶來更長遠的收益。然而在眾多地方踴躍更名的鼓噪背后,或許應該思考:對自己所在城市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傳承,我們真的在乎嗎?
質疑
沒必要在虛名上做文章
這“一字之改”,純屬一種“瞎折騰”。
如果說,“襄樊”改“襄陽”是一種“歷史回歸”,那么,是不是“西安”要改回“長安”?
如果說,“襄樊”改“襄陽”是一種“講文化”,那么河北省有兩地最應該改名,一是“石家莊市”,二是“孟村縣”,這一“莊”一“村”多土呀?!
如果說“襄樊”改“襄陽”是因為襄樊是“襄陽”與“樊城”的結合體顯得有些“硬貼”,那么“武漢”是由“武昌”與“漢口”結合而成的,是不是武漢也得改名?
如果說,“襄樊”的名氣小而難以招商,那么請問,當年的“深圳”僅僅是個小漁村,為何招商的“雪球”越滾越大?
再說,一個地方的治所,歷史上用過諸多名稱,是不是都得效仿“襄樊”一個個來個“復名”?
專家晉宏忠坦承,“在更名上報材料中,并沒有列舉估算這些行政成本,因為民政部要算這個賬……”這里要請問兩方面,一是當時是哪些人作為專家參加了專家組進行論證的;二是民政部是那些人負責這項工作的,為什么“一而再”地忽略“復名成本”,是專家們本來就“無知”還是“裝聾作啞”,是不是特別收了襄樊市政府的“大禮包”?
沒錯,當下的賣地財政,地方政府不缺錢,且一談起GDP,地方官員們認為“很牛市”;但老百姓呢?“房奴+車奴+孩奴+菜奴”,不少人認為現(xiàn)在的幸福指數“很熊市”,這“襄樊市”只改一“字”竟耗費億元,拿這些錢來改善民生,那才叫“雪中送炭”。
搞經濟建設是“實打實”,沒必要在“名”上做這些“虛文章”。“襄樊”改“襄陽”,我看對于其他還想改名的地方,最好還是“打住,打住”。◤垈靼l(fā))
建議
別為了歷史而刻意復古
地方名稱只是一個符號,隨著歷史的變遷,有合有分,一會兒叫這一會兒叫那,少見一個地方幾千年來就一個“姓名”,但是不管怎么變,它的方位,它的歷史始終存在,“萬變不離其宗”。地方是否有吸引力,有影響力,不是靠改名,靠的是當地的實力,不少地方經濟迅速發(fā)展并不是靠吃歷史老本,而靠的是現(xiàn)有的軟環(huán)境和硬環(huán)境,即使是旅游者也不會因為改了名人數就會增多,不改名人數就少,要說習慣,襄樊已經存在許多年了,改成襄陽對不少人來說反而不太習慣。
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任何地方都或多或少地留下歷史經典和名人故事,突出當地特色,應盡量保護好原景原物,從多數人的心理來說,最希望看到的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原景,如:云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四川閬中等,而不是因為哪部小說多次提起地名,就會更感興趣。
再則,即使將現(xiàn)有的名改回原有的名,如今的襄陽不是原來的襄陽,人也不是原來的人,除了保留的原有遺跡,幾乎蕩然無存,此種改除了花費巨額資金,不知能恢復什么?又能讓人增加多少回憶。
恢復當地的歷史文化,并非須刻意去追求,名稱再改也只是形式,此種不倫不類的恢復,有多少古文化的原味,又有多少古文化的含量。與其這樣,不如將改名的錢用在文化發(fā)展上,用在公眾的文化生活上,此種實實在在的打造遠比改個名字強百倍。
花1億元改古名,以名義上的“古”來吸引人氣,實質并非為了傳承,而是追求時髦,吸引人的眼球。此舉說到底是一種圖熱鬧,要面子的思維在作祟,不必要的浪費反而有損于當地的形象。
遺憾
走捷徑的出發(fā)點
不值得提倡
現(xiàn)在的市場經濟,只要能為地方帶來利益,某些地方官員才不在乎改不改名換不換姓,官員要改自然會找出很多理由,而最有說服力,最能拿出手的就是“群眾要求”,當然還不能說是一直要求,這會給人留下口實,還要有一個大多數的比例,看看襄樊改成襄陽,就是90%的民眾贊同,無論你打聽有多少人不贊成,那你也是在那10%中,你不可能都找過來問一遍。
其實,地名更改襄樊并不是先例,安徽的黃山市就是屯溪市改的,湖南大庸更名為張家界市、四川灌縣更名為都江堰市等。新華社曾報道說,遼寧省鐵法市原是鐵嶺、法庫兩縣各劃一部分鄉(xiāng)鎮(zhèn)設立,故取兩縣首字命名。然而當地人認為,“鐵法”這個名字不但毫無歷史文化意義,而且拆開來看就是“金失水去”,于五行不利。于是,這座城市報請批準,于2002年改名叫調兵山市,其理由據說是金代名將金兀術曾經在該市境內的一座山上調兵遣將。據了解,調兵山市還投資興建了“兀術城”,大力發(fā)展金文化旅游。襄樊是改名也好是復名也罷叫襄陽,是一字之差,而為這一字更改要搭上上億元的投入,筆者怎么想都覺得有點折騰,在我們這些普通的外地人眼里,知道襄樊也知道襄陽,并沒有覺得換了哪個名字名氣就大了,以前我們知道安徽的黃山在屯溪,慕黃山之名認識了古屯溪的文化,現(xiàn)在直接改名為黃山市了,古屯溪的特色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有位專家就曾經說過,將屯溪市改名為黃山市是一次敗筆,可見,不是所有改名都能一改出名的,經濟發(fā)展更不能用改名來走捷徑。
我們現(xiàn)在把襄樊改名為襄陽,成敗與否都不能下結論,但是一億多白花花的銀子卻沒了,不知還要搭上多少人力物力,這種走捷徑的出發(fā)點就不值得提倡。(朱永華)
延伸
“一字億金”
能否遏制改名沖動
有道是“一字千金”,可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僅僅是一個字的改動,可謂是“一字億金”,該帶來多大的行政和社會成本?此次更名涉及修改各種地圖、公章、證件、招牌等,行政成本將超過一個億,不知動議改名的領導們算過這筆賬沒有?
同樣涉及城市改名,同樣是民情支持更名的呼聲極高,石家莊市的領導并沒有“順水推舟”。去年8月,石家莊市政府為此專門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明確表示石家莊市委、市政府沒有為石家莊市改名的規(guī)劃。
為什么民間討論得熱氣騰騰,而官方卻抱以“冷冷清清”的態(tài)度呢?原來石家莊官方從經濟方面考慮更名成本高昂,覺得這個成本賬不能不計。他們估算,若更改石家莊市名稱,廢舊換新,沒有10億元人民幣是完不成的。
很顯然,石家莊更名的成本賬,現(xiàn)在算給襄陽市聽已經毫無意義,因為他們已經“功成名就”了,但對于其他更多希望通過更名來擴大城市影響力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夠起到一點降溫作用。如果僅僅就城市名的改動而改動卻又不計成本,或者僅僅算改名后的收入“進賬”,卻無視比之更難以預估的費用“出賬”,那這樣的單刀直入是危險的,也是難以真正達到擴大城市影響力的。其中除了有約定俗成之外,還應該看清它的可行性和社會承受力,尤其是不能完全拋開經濟賬不算,像過去那種為了政治賬而不顧一切的歷史已經無法復制了。(周稀銀)
評判
傳統(tǒng)已成笑柄
官方將更名的緣由和意義概括為“尊重歷史”、“傳承文化”、“順乎民意”和“推動發(fā)展”,這樣的理由在更換地名沖動強烈的現(xiàn)在,已經成為一種“官方通語”。事實上,恰是襄樊市在對外招商引資過程中遭遇到的尷尬。襄樊被理解成“湘潭”,是“湘潭”的驕傲,卻是“襄樊”的恥辱。但對恥辱的反思,著力點本應在自己作為的層面,假若得力的工作能夠保證“襄樊”比“襄陽”更有名,又何須去尋找歷史的軌跡呢?
如果“恢復”或更換地名不要錢,那么無論怎么換都沒有關系。問題在于,一字之變卻是億萬投入,這錢花得太過冤枉。
曾記否,張家界有“哈里努亞”更名風波,遠安縣改叫“山楂縣”之爭,前者是因為一部《阿凡達》的躥紅,后者是因為一部《山楂樹之戀》過火,才產生了更名的強烈沖動……更名之戲,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只不過,所謂的傳統(tǒng),所謂的底蘊成了一個笑柄。

襄樊改名后你想過以后會多賺多少個1億嗎
一看寫這篇文章的人就沒有一點經濟頭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