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人員的盤問下,波拉德供認,從1984年開始,就已將美國的數百份絕密情報資料提供給了以色列在華盛頓的聯系人。
11月21日早晨,波拉德逃脫了監(jiān)視,突然開車進入了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館,要求政治避難。但10分鐘后,以色列使館人員將波拉德送出了使館大門,守在使館門外的聯邦調查局人員立即逮捕了波拉德。1987年3 月美國地方法院宣判波拉德終身監(jiān)禁。
影視劇中的間諜資料圖
四、殃及友邦
此案事發(fā)后,很快就在美以之間引起了一場風波。美國國防部長溫伯格在一次電視講話中說,波拉德間諜案已使美國機密情報遭到嚴重損害。他命令國防部官員減少在情報方面與以色列合作。
與此同時,以色列官員也造責美國不斷在以色列從事間諜活動。以色列總理佩雷斯先是聲稱,以色列從不對美國進行“任何間諜活動”,繼而又承認波拉德是以色列間諜,但強調這是一個孤立的事件,是由一個“不負責任的”單位,未經政府允許而擅自作主的行為。他公開向美國道歉,并且交還了竊取的文件,同時還歡迎美方派5 人調查組到以色列審訊有關人員。
影視劇中的間諜資料圖
事件不僅僅涉及美以兩國。在查獲波拉德竊取的情報中,內容牽扯到幾個阿拉伯國家防務安全方面就有60多份。1987年3 月18日,阿拉伯聯盟駐美首席代表、駐聯合國觀察員馬克蘇德大使在華盛頓召開的阿拉伯聯盟的年會上講,“這一案件意味著,美國衛(wèi)星情報系統(tǒng)所收到的關于阿拉伯世界的情報都透露給了以色列。其中有些情報促使以色列對突尼斯進行了空襲,這些情報可能為以色列對襲擊黎巴嫩南部起到了關鍵作用。透露這些情報肯定損害了幾個阿拉伯國家同美國之間的防務關系。”“美國應該諒解阿拉伯國家不愿在軍事安全方面與它打交道的原因。”
美政府面對阿拉伯世界的強大壓力,不得不考慮它丟失在該地區(qū)儲備大量軍用物資和飛行訓練基地的可能性。如果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力量將被大大削弱,而且還會引發(fā)美國在世界戰(zhàn)略地位的坍塌。由此可見,美國極為重視該案是有充分理由的,但在具體處理上,又只能采取安撫政策,以調和各方的不滿和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