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27日發(fā)表文章,題目為《驚人致命的朝鮮海軍》,副題為《朝鮮人民海軍會給韓國造成很多麻煩》,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研究學院副研究員高瑞·利恩·柯林,全文編譯如下:
最近幾個月,人們對朝鮮人民海軍的一系列新動向眾說紛紜。對于一支自冷戰(zhàn)結束后因缺乏經費而被認為已經萎縮的海軍來說,推行振興艦隊的計劃令人難以置信。
的確,朝鮮沒有資本搞大規(guī)模的海軍現代化,盡管其經濟有好轉的跡象。不過,不應忽視朝鮮到目前為止所進行的逐步升級。平壤仍然非常重視確保政權的安全。
在和平時期,朝鮮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發(fā)揮著威懾作用。在這種保護傘下,朝鮮的海軍現代化值得關注。
進攻能力逐步恢復
除非朝鮮半島全面重燃戰(zhàn)火,平壤擁有的核威懾能力提供了一種“安全網”,使得朝鮮領導人可以威脅動用武力或有限地動用武力來達到其政治目的。換句話說,朝鮮可以利用常規(guī)軍事手段對所謂的美國、日本或韓國損害其國家利益的動作表示不滿。
在進行低強度軍事挑釁的多種選擇中,黃海炮艦外交似乎是朝鮮最愛用的。
韓國人顯然不想讓海上沖突升級。而投入威力更大的武器,沖突不斷升級,最終可能失控。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朝鮮最近的海軍現代化讓人擔憂。它最近展示的新型反艦巡航導彈突顯朝鮮海軍的進攻能力在逐步恢復。這種導彈看上去像是比照俄羅斯Kh-35導彈逆向制造的,或就是俄羅斯的Kh-35導彈。朝鮮的這種新型反艦巡航導彈的技術規(guī)格與Kh-35相似,射程為130公里,與“冥河”導彈80公里的射程相比,有了巨大飛躍。這意味著朝鮮可從更遠距離、更靠北的地點威脅韓國海軍的艦艇,尤其是經常部署在黃海的小型艦艇,而受到韓國報復性打擊的風險卻減少了。盡管兩者都是亞音速導彈,但是從反電子對抗方面來說,這種新型導彈當然比“冥河”更先進,而且在海平面上的飛行高度可以降得比“冥河”低得多,使之更難以對付。最后,Kh-35估計每枚50萬美元,而韓國部署的“魚叉”二代導彈約花費120萬美元,其自行制造的SSM-700K“海星”導彈耗資225萬美元。因此這種新型導彈可大批量生產,用來裝備朝鮮海軍的新艦艇,對現有的艦艇進行改造更新,以及對岸基導彈部隊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進升級?偟膩碚f,即使只考慮水面發(fā)射選擇,新型反艦巡航導彈對韓國構成了更大威脅。這給平壤帶來了更大的回旋空間,同時迫使韓國海軍要重新考慮未來小規(guī)模沖突中的戰(zhàn)術選擇。
小攻擊艇數量可觀
在核武器和彈道導彈保護傘的覆蓋下,加上內層有威力更大、進攻和防御均可的反艦巡航導彈,朝鮮進行其他形式的海上挑釁的成功率隨之增加。比如,朝鮮制造了數量可觀的“攻防”級登陸艇,用于穿越黃海沿海常見的潮區(qū)泥濘低地和淺水區(qū)。與新一代的農戈級快速攻擊艇一樣,攻防級登陸艇也有體量小、速度快的特點,有利于降低被敵人發(fā)現和瞄準的可能性?隙ㄓ懈嗯炌д谏a中,特別是平壤在西海北方界線附近前沿部署了大批這樣的艦艇,可對韓國前線島嶼發(fā)起快速突襲。加上朝鮮海軍新建造的沿海潛艇和小型潛艇艦隊正在不斷壯大,這些登陸艇使得平壤發(fā)動突襲的可能性增加了。
研發(fā)海下威懾能力
最后要提的是所謂的朝鮮海基戰(zhàn)略導彈威懾力量,尤其是之前有報道說,在今年1月底的時候,朝鮮在岸上試驗了彈射式發(fā)射裝置,據認為是為潛艇發(fā)射彈道導彈設計的。認為朝鮮海軍擁有遠洋潛艇發(fā)射彈道導彈的能力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因為朝鮮缺乏對這種能力的遠程水面和空中支持。似乎可信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在和平時期,未來可能制造出來的導彈潛艇藏在朝鮮東部沿海星羅棋布的海底扇中。在戰(zhàn)爭期間,朝鮮政權將這些潛艇投入現役,悄悄出動,進入靠近本國海濱、處于陸基防空系統覆蓋下的預先指定位置,發(fā)射有效載荷,然后迅速掩蔽起來。這與移動陸基系統一道提供了又一種二次打擊的選擇,比陸基發(fā)射井更安全。除了空中掩護,朝鮮海軍在獲得這種海下威懾能力方面將發(fā)揮關鍵作用。在擁有新型快速攻擊艇和潛艇的朝鮮海軍的支持下,更加強大的常規(guī)進攻打擊能力不僅有助于提升朝鮮不對稱海上拒止能力對付更加強大的入侵海軍,有利于對韓國進行海上挑釁,而且也利用未來的海基核威懾力量加固其沿海警戒線。
當然,平壤的核武器和彈道導彈令人嚴重擔憂。如果它們存在,美國和韓國情報界認為,不管潛艇發(fā)射彈道導彈計劃成功與否,朝鮮海軍的現代化也將是一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