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名:圖-95型轟炸機
圖-95(ТУ-95)戰(zhàn)略轟炸機家族是前蘇聯(lián)圖波列夫飛機設計局研制的遠程戰(zhàn)略轟炸機,北約代號“熊”(Bear)。設計上采用后掠機翼,翼上裝4臺渦槳發(fā)動機,每臺發(fā)動機驅動兩個大直徑反轉四葉螺旋槳。機身細長,翼展和展弦比都很大,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的后掠角。
1951年開始研制,1954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首批生產型于1956年開始交付使用。早期型生產300多架,除用作戰(zhàn)略轟炸機之外,還可以執(zhí)行電子偵察、照相偵察、海上巡邏反潛和通信中繼等任務。
20世紀80年代中期,又進行了大改并恢復生產,這就是圖—95MS轟炸機和由圖—95改型的海上偵察/反潛機圖—142M3型。現約有150架圖—95M/K/MS仍在服役,與40架圖—160變后掠翼超音速遠程轟炸機和220多架圖—22M中遠程超音速轟炸機一起組成俄羅斯的戰(zhàn)略轟炸機機隊。

圖-95型戰(zhàn)略轟炸機雙機編隊
第七名:轟-6K型轟炸機
轟-6K是目前轟-6戰(zhàn)略轟炸機的最新型號。也是中國核三位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轟6的設計最大載彈量為9噸,而標稱6000公里航程的載彈量遠達不到這個數。一般而言,轟6作為常規(guī)炸彈載機遂行作戰(zhàn)任務時,一般載彈量大約在3~5噸左右。轟6K掛載6枚長劍10巡航導彈,導彈空射型重量約2噸,6枚彈重大約12噸。
研制轟-6K的背景是,為改變老轟-6腿短、彈少、看不遠的問題,滿足對臺應急作戰(zhàn)急需,滿足打擊臺島東部地區(qū)目標的急需,急需對轟-6大改,使其成為我軍巡航導彈載機,滿足對敵目標迂回遠距打擊需求。某些島嶼東部的軍事基地面向太平洋,背對大陸,且有極為堅固的山石保護,假如缺乏能夠保證準確命中洞窟大門的高精度打擊武器,將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打擊。

勝利日閱兵中的轟-6K型戰(zhàn)略轟炸機
同時為加快研制進度,對轟-6主體承力結構不做大改,只針對換發(fā)對進氣道、尾噴做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對主翼和尾翼空氣動力學匹配做適當調整,以滿足發(fā)動機進氣量增大,推力增大后對飛機影響。
同時,根據近年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飛速發(fā)展,采用最新電子設備完全徹底替換了老轟-6電子設備,同時采用了電傳操縱、隱身涂料等目前國內較成熟的技術對轟-6進行了改造。
應該說,轟-6K的研制成功,是對近10年來我國航空制造業(yè)綜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檢閱,集中體現了我國航空電子、材料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其他老舊航空產品升級改造提供了一條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