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的一篇關于等離子隱身技術的文章曾引起不小轟動,據說作者是西部某大學的博士生,該文章披露,2005年,大連海事大學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下屬的高氣壓強電離放電遼寧省重點實驗室,在高氣壓強電場電離放電理論及方法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強電離放電間隙中大多數電子具有的能量足以把氨、氧等作為空氣成分的氣體分子電離成高濃度等離子體。其等離子體濃度也可能達到1015/cm3左右(而用于隱身技術的臨界電子濃度在1012/cm3這個量級),遠高于弱電離放電7個數量級。
文中寫道,大連海事大學環(huán)境工程研究所下屬的高氣壓強電離放電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研制的等離子體產生器件是一種薄片式器件。外型尺寸為:厚0.15cm.寬 4cm,長5cm、10cm、20cm三種規(guī)格,根據要求選取,它可貼附在電磁波強散射部位或進氣壁上。

從以上信息來看,殲-20采用等離子隱身技術并非是絕無可能的,至少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從這個神秘六角形裝置的大小、安裝位置來看,也與我國目前制造出來的等離子隱身器件吻合。
認為新一架殲-20采用等離子隱身技術的網友分析,從神秘六邊形裝置出現的位置來看,也可以得出是等離子隱身設備的結論。眾所周知,翼面的大幅扇動會造成隱身暴露,而這兩個“等離子貼片”的位置剛好位于殲-20鴨翼的前下方,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開啟,用等離子層對鴨翼形成“包裹”以達到隱身的目的。

不過,綜合來看,殲-20采用等離子隱身的說法有點太過于“浮夸”,作為我國第一款第四代隱形機,中國軍工走的還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路子。雖然等離子隱身技術在理論上已經實現,但畢竟沒有大規(guī)模使用的先例,殲-20采用此等超前技術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相比發(fā)動機尾噴口直接裸露造成的隱身性能下降,用等離子層包裹鴨翼得來的補償也是不足以對整體有大的影響。與其花費心思去做“高大上”的等離子隱身,還不如在發(fā)動機噴口的進一步改進上下功夫來得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