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若去了,就由它吧,誰不是在愛情起起落落中浮沉,那些去而復(fù)返的情節(jié)總有人重溫。”走在2010年的初夏,驀然回首才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浮沉的不是我們的愛情,而是心靈。世界變得太快,聚集的熱情無法釋放出去,我們難免經(jīng)歷不了曾經(jīng)期待的那一切,于是,我們開始懷舊,尤其是出生于80年代的姑娘和青年們,用回憶包裹起最初的夢想。有那么一位校園歌手,與我們同樣生于80年代,同樣懷舊,他將全部熱情傾注在校園民謠上,以期望創(chuàng)造一個完美的青春落幕儀式。他就是,徐譽滕。事實上,音樂中的青春哪有落幕的那一天?
多少莘莘學子曾因為高曉松的《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而感慨萬分,也會聽著老狼的《同桌的你》而嘆息青春的流逝,當樸樹的那首《白樺林》望眼欲穿地盼著遠方戀人的歸程時,時間已經(jīng)悄悄走進2000年。90年代的校園民謠呼嘯而過,刮起的旋風還未遠去,但他們的青春早已消失。出生于60年代、70年代的他們,早已成家立業(yè),但這些歌曲中的青春依舊真切感人,那一去不復(fù)返的時光被他們所珍藏。
相對于80年代出生的徐譽滕來說,回憶校園生活是表白青春的第一出口。為了向青春致敬,于北京的初夏,徐譽滕推出清新浪漫青春回憶音樂大碟《李雷和韓梅梅》。如果說《李雷和韓梅梅》這首歌是為了紀念伴隨我們成長的那些朋友,那么專輯中的《圍巾》則是一份來自親密戀人的貼心問候。當這些細微的感觸在我們內(nèi)心生根、發(fā)芽時,它將汲取我們生活中的每一點智慧,并且慢慢結(jié)出果實。這就是校園民謠的魅力。臺灣著名音樂人李宗盛曾這樣談起“校園民謠”:“好音樂不在于它的技巧與配器,而是其注于音樂中真誠的態(tài)度。”就目前看來,80后的我們,無論生活還是工作,我們的態(tài)度已不單純,甚至即將失去真誠。也許這與好音樂并沒有太大關(guān)系,但是,我們無法不關(guān)注這個現(xiàn)象:當櫥窗里飄來《李雷和韓梅梅》的旋律時,許多年輕人的腳步都會突然停下來而無神地看向遠方,似乎在思考,似乎在等待;常常覺得自己過得不如別人,卻認為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實現(xiàn)目標。就像櫥窗里的旋律也努力尋找著一處飛翔的跑道,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獨特。
那么多才子佳人,那么多燈紅酒綠,我們輕易就迷失了實現(xiàn)夢想的方向,唯有平心靜氣,才有生活的熱情。別讓那些誘惑成為我們80后的致命弱點。
沒有什么比心靈的港灣來得更重要,如果不是徐譽滕突然地引發(fā)集體性回憶,也許就沒有我們現(xiàn)在安靜地聆聽著那首《李雷和韓梅梅》,更不會重新體會平淡而真實的生活。這張專輯于2010年5月10號面市,由北京芊芊港文化藝術(shù)有限公司制作,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這張音樂專輯既是對80后的我們那將落幕的青春作一場浪漫溫馨的回憶,也是與校園民謠一次真誠的對話。等著青春落幕,懷舊風潮依舊,中國樂壇再掀“校園民謠風”,讓我們尋找真誠的音樂,在歷史中反思前進的道路。如果你哭的時候仍然輕松地對著陌生人微笑,那么恭喜你,美好的明天已經(jīng)在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