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英達和那個演費二爺?shù)谋本┤怂囇輪T吳剛的臺詞兒好,這個片子就沒有任何味兒了。尤其是費二爺勸十三燕向流氓馬三低頭的那幾句臺詞,贏得我內(nèi)心一個響亮的好兒。其他的就沒了——孫紅雷那一句“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在沒看電影前就記住了。片花、導(dǎo)演訪談,反復(fù)叨叨的就是這句。這句話其實不是生活中的詞兒,生活中誰這么說話呀?所以擱在影片里就如同擱在生活里,顯得很幼稚,很肉麻。不僅幼稚肉麻,還不是那個時代的語境。
除了福芝芳,其他的角色人物都不成立——連概念都湊合不起來。為什么說除了福芝芳?我沒把影片里的福芝芳當(dāng)成梅蘭芳的妻子,她一上來就聲音發(fā)炸,身段眼神兒都不對。而黎明聲音發(fā)虛、咬字不準(zhǔn)、表情呆木、眼睛愣磁,和花枝亂顫、乍乍呼呼的福芝芳相比,就更虛弱單薄,湊不起個人形來。黎明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表情,那就是沒表情。和孟小冬搞地下情,也沒有表情——看這片子覺得孟小冬有毛病,還不如對著一袋子米叨叨幾句情話呢。
訪美,也就一晃而過,浮皮潦草地告訴觀眾:梅蘭芳、 京劇,在美國牛過。然后就是日本侵華期間,梅蘭芳蓄須明志,將歷史情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概念得不能再概念地呈現(xiàn)一下就完了。讓那個口吃結(jié)巴的日本人說一句外行話:滿清為了贏得中原人的認(rèn)可,也要瘋狂地愛京劇啥的——京劇是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后才形成的,那時候大清國早都“盛世”了。不過,想想編導(dǎo)們的良苦用心也很感人:鬼子不說外行話誰說外行話?讓鬼子說句外行話有利于激發(fā)培養(yǎng)愛國熱情。
我真的想不起更多的了,沒故事、沒情節(jié)、沒人物、沒臺詞、沒氛圍——啊!俺明白了:沒(梅)蘭芳嘛!——這才破題兒了!許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