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查探敵情”等戲份均不見。
從選角爭議到阿嬌戲份保留與否,再到最近數(shù)月的密集宣傳,《梅蘭芳》終于掀起蓋頭,開門會見來自各地的院線經(jīng)理。
“第一段90分,第二段80分,第三段70分。”這是一位來自上海的院線經(jīng)理對電影《梅蘭芳》的評價。昨日,陳凱歌執(zhí)導(dǎo)的電影《梅蘭芳》在中影集團放映廳舉行了全國院線經(jīng)理內(nèi)部試映,此前關(guān)于該電影的各種爭議和猜測也從電影中找到答案。
據(jù)看片的院線經(jīng)理透露,此前一直備受質(zhì)疑的黎明的片中的表演“很大氣”,新人余少群扮演的青年梅蘭芳京劇扮相非常驚艷。但令人遺憾的是,“梅孟戀”篇幅過短,章子怡戲份有點少。至于另一位備受關(guān)注的人物阿嬌,她的戲份全刪,片中只有拜堂一幕出現(xiàn)阿嬌戴著蓋頭的身影,但刪戲基本不影響觀看。
該片長達2小時26分,有院線經(jīng)理表示擔心:“第三部分戲劇沖突不及前半部分,到抗日那部分主要體現(xiàn)梅蘭芳的愛國和氣節(jié),怕觀眾到最后會覺得有點悶”。中影南方電影新干線副總經(jīng)理邱晴則表示,“該片首先是類型新,有新意”,她對票房表示樂觀。
●驚艷
“青年梅蘭芳”余少群女旦扮相嫵媚動人
《梅蘭芳》由三個部分組成:少年成名的梅蘭芳和前輩十三燕的恩怨;中年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感情糾葛;抗戰(zhàn)時期梅蘭芳的種種遭遇。電影第一部分由余少群擔綱演出青年梅蘭芳。余少群的出場多在舞臺上,以京劇女旦造型出現(xiàn),嫵媚動人。電影里很多京劇唱段即使不懂京劇的人聽起來也很好聽,但便裝演出略顯生澀。飾演十三燕的王學圻儼然一個“梨園中人”,他和余少群的“擂臺戲”是該片最“好看”的部分,戲劇沖突最強。一些院線經(jīng)理表示,這段戲味兒頗像《霸王別姬》。
●大氣
黎明略顯體胖木訥,但氣質(zhì)與梅蘭芳相符
黎明一直到電影開始50分鐘后才出場。由他來扮演梅蘭芳是這部電影上映前面臨的最大爭議。但在看片后,多數(shù)院線經(jīng)理都表示,“黎明看起來淡定大氣,挺符合這個人物的個性”。據(jù)透露,電影中的黎明乍看之下顯得有點胖,“剛出場時,和前面余少群的‘靈動’對比較大,尤其是和章子怡對戲時顯得有點木訥,但到后半部分,隨著背景和時局的變化,他那種淡定和大氣就越來越和梅蘭芳的氣質(zhì)吻合”。
他在電影里的京劇表演部分不多,最能看出其京劇功底的是在和章子怡便裝對唱《游龍戲鳳》時,他身穿白西服皮鞋,走臺步、唱女旦看起來頗有點架勢。
至于他的表演和《霸王別姬》中張國榮的比較,院線經(jīng)理們表示,兩人塑造的形象完全不同,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是外放的、癡魔的,但黎明扮演的梅蘭芳在生活中是很男人、很內(nèi)斂的,“黎明最像梅蘭芳的地方,就是看起來”端“著的那股勁兒。”
●遺憾
梅孟戀感人但太短,章子怡戲好但太少
該片雖然長達近兩個半小時,但“梅孟戀”部分只有半個多小時,兩人戲臺相逢情意相投到感情遭眾人反對,再到酒會持槍慘劇,導(dǎo)致孟小冬離開梅蘭芳。但電影對兩人相戀的過程并沒有太多展開,而是將重點放在眾人勸說孟小冬離開梅蘭芳上。章子怡的戲份也集中在這部分,她的表演卻十分“出挑”,無論是臺下快樂倔強的孟小冬,還是舞臺上的老生,都很神似。最后梅孟二人不得不分手時,很多女觀眾都流下了眼淚。但由于出場時間較短,看片的院線經(jīng)理直嘆“太少”。這段戲雖不長,但張力很強。據(jù)透露,在觀影過程中,這部分贏得的笑聲和眼淚最多。
●不足
“抗戰(zhàn)”部分略顯冗長
電影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集中在梅蘭芳抗戰(zhàn)時期面臨的種種遭遇,主要筆墨集中在梅蘭芳在日本人逼其唱戲以粉飾太平時,不惜打傷寒針,并蓄須明志,體現(xiàn)其愛國情懷和氣節(jié),陳凱歌在該部分給予的筆墨很重。據(jù)院線經(jīng)理介紹,這部分和前兩部分相比,戲劇沖突和人物情感的展開都略顯平淡,“可能有的觀眾會覺得沒那么好看。”
●曖昧
孫紅雷演繹“斷臂情”有點夸張
和章子怡相比,扮演邱如白的孫紅雷儼然才是真正的第二主角。在片中,孫紅雷戴上了一副圓形眼鏡,還時常戴一條圍巾。
從第一次看到梅蘭芳的演出失態(tài)地“吞喉頭咽口水”,到辭官專捧梅蘭芳,而后“暗中破壞”梅蘭芳和孟小冬之間的關(guān)系,再到最后他與梅恩斷義絕。整個人物貫徹其中,他對梅蘭芳的感情看起來也是一種很曖昧的“斷臂情”。但相比起整個片子內(nèi)斂的氣質(zhì),孫紅雷的表演顯得有點“過于夸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