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竊聽風云2(微博)》近日請來全國媒體,大大方方的在京城搞了一次點映,觀影后的口碑自然不錯?措娪爸氨娪浾咝ΨQ:“當下這世道,敢這么有底氣的搞點映,肯定都是心里有底兒的。 ”實際上,在電影點映遭遇影評人“交口”事件(有影評人提前觀看某影片,頻頻交口稱贊,但影片亮相后,觀眾卻被澆了一盆冷水)后,有不少提前觀影者開始“實話實說”,片方對于點映慎之又慎。近半年來,各種稀奇古怪的“點映”現(xiàn)象相繼而生,《關云長》點映竟然是“片段”,《肩上蝶》上海點映安排內(nèi)部人士,拒絕媒體……種種怪現(xiàn)象也讓記者摸出了門道,敢大大方方搞全國媒體場的電影,基本都是有底氣的。
實際上電影的“提前點映”有玄機,讓不讓看,請誰看,怎么看,這里面說道不少。
點映起源——
趕檔期爭奧斯卡的“奇招”
點映就是電影還未到公映的日期,提前舉行小范圍的放映。實際上,點映起源于好萊塢。種類和目的也各有不同,基本上多作為市場試探,還有一種很特別的類型是為了追趕報名奧斯卡的檔期。因為報名奧斯卡的電影需要在指定的日期內(nèi)公映,有的電影因為制作和宣傳上并未做足準備,所以小規(guī)模點映,滿足報名條件后,再找合適的機會上映。
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點映基本上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特點:不公開且免費。
國內(nèi)點映大事件——
《無極》之怪現(xiàn)象
在國內(nèi),最早張藝謀的電影《英雄》為了追趕奧斯卡規(guī)定檔期,也用了點映的方法。但是“點映”在國內(nèi)的演變重要轉(zhuǎn)折事件,是另一位大導演陳凱歌(微博)的“杰作”。 2005年,電影《無極》為了應對奧斯卡報名要求,在公映之前選擇成都進行點映。奇怪的是,這次點映不安排媒體觀影,不可以采訪主創(chuàng),更不能做負面報道。這種無理要求讓成都媒體憤怒,集體封殺該片點映的新聞消息,于是當年萬眾矚目的一部大制作的點映,竟然像從未發(fā)生一樣。
點映非典型性演變——
“交口”被熱諷 點映出怪招
昨日記者采訪了新東北影城的楊菲。對于電影點映,她解釋說,有的電影會安排,有的電影不安排:“敢安排的不一定就是片方對電影質(zhì)量有信心,但是一些公眾關注的大片如果遮遮掩掩的,這里面就說道很多了。”楊菲說,最早的電影點映,曾有一些片方會要求影城不許邀請記者,只給院線人士看,不過這兩年市場越來越開放,這種現(xiàn)象少了。
實際上,對于點映的各種貓膩,記者都心里有數(shù)。影評人對爛片“交口稱贊”的現(xiàn)象,就是其中之一。“交口”事件處于風口浪尖之后,片方對于點映十分謹慎。不少大片,如果不提前進行點映,第一會在宣傳上錯失一個最好良機,第二會被媒體質(zhì)疑“不敢見人”。所以不少大投資的電影,都會硬著頭皮沖到“點映”第一線,同時為了避免負面報道,千奇百怪的“招數(shù)”就此而出。
從近半年來看,先是電影《關云長》,提前點映竟然沒有給記者看全片,而是剪輯了20分鐘的電影片段。之后,上海電影節(jié)期間,《肩上蝶》點映,拒絕媒體觀影,安排“內(nèi)部人士”占據(jù)放映廳。并要求媒體不許將電影定義為文藝片,而是魔幻巨制。最夸張的是,更有一位記者聊天時透露,當初某電影點映之后,片方要求其不要寫負面,記者表示要實話實說,片方甚至說不用寫好話,只要能不寫報道,也會給點好處,但是依舊被拒絕。因為媒體記者不好控制,所以現(xiàn)在不少沒有信心的片方點映時,不是找導演的朋友們看,就是找院線的人看,國內(nèi)一些大的電影公司都有旗下的院線,院線人士看的話,口碑的方向就要好掌握得多了。
三招教你識破“點映戲法
大膽搞點映
點映可以先看看地點的選擇,能全國范圍大膽搞提前點映的電影,特別是請全國各地媒體都來看的,一般片方對于自己的電影都是有信心的。但這也不完全代表這類型的電影都會是精品。一些小成本的爛片,反正拿不上臺面,不如讓記者看看,就算寫批評稿,也有曝光率。
仔細看觀眾
點映的對象觀眾,也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安排記者觀看,只邀請院線人士,或者是某些影評人,抑或各種導演的娛樂圈友人等指定人士,那么看這個觀影后的評價,影迷就要長點心眼了。有些大片,不搞點映會被質(zhì)疑“不敢見人”,不得已只能安插“臥底”。
范圍有大小
可以看看該電影是不是全國各主要城市范圍的點映。如果指定在某特別城市,可能就有內(nèi)因。比如《無極》就選擇在成都點映。事后有媒體報道稱,因為片方跟成都關系近,而在其他的一些大城市,對于“不許報道”負面一事,媒體統(tǒng)一拒絕。 記者 張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