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說,還有好多史實他想拍而“沒法拍”,比如“講漢奸怎么救中國人,講國民黨怎么救中國人,講維持會怎么往難民營里運大米,運青豆。這些歷史你們不知道,都是中國人怎么救自己的……”即使如此,那些中國人“自救”的故事,依然“真的是鳳毛麟角”。
但是導(dǎo)演還是非常希望能寫出一些自我拯救的故事。“我希望向南京的父老鄉(xiāng)親,向全國的觀眾傳達這么個觀點: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1937年的南京絕不是屈辱之城,南京一直在抵抗。”在電影宣傳過程,陸川激昂的情緒在講述中升級。
而“拯救”與“抵抗”,更多地只是導(dǎo)演的一種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期望。
電影《南京!南京!》的英文名為“City of Life and Death”(《生死之城》),而影片實際表達的,是“死城下的生機”。那里沒有生,只有求生的人。電影里,除了離開的唐夫人及她腹中的孩子,和最后因?qū)а蒽`感乍現(xiàn)得以存活的小豆子,之前展示的所有美好,都被逐一擊碎,都破滅了。
陸川說,他覺得拍電影最快樂的,就是它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在看書的過程中他真是去學(xué)習(xí)了,“對于南京大屠殺,其實我是個無知的人,但是這些書,這些資料放在一起的時候,它們開始形成了自己的一個邏輯,形成自己的一個史觀,開始刺激我,豐富了我,壯大了我。”
可是電影也需要導(dǎo)演更多的“反哺”。
2001年,68歲的法國導(dǎo)演波蘭斯基,開拍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電影《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名猶太鋼琴師如何在二戰(zhàn)中幸存下來的故事。影片真實而殘酷,波蘭斯基曾表示,從1960年開始拍電影起,似乎所有的作品都是為這部電影做準(zhǔn)備!朵撉賻煛吠顿Y達3500萬美元,也成為世界電影史上偉大的作品。
1993年,47歲的斯皮爾伯格完成了《辛德勒名單》,他為此準(zhǔn)備了10年。這部迄今制作最昂貴的黑白電影,耗資2300萬美元,這也是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黑白電影。黑白影像中,那個象征生命反襯戰(zhàn)爭殘酷的紅衣女孩,成為電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經(jīng)典符號。
2009年,38歲的導(dǎo)演陸川,歷時四年,以7580萬人民幣完成他的第三部電影《南京!南京!》時,他的導(dǎo)演生涯剛剛走過8年。他的創(chuàng)作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