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季學期臨近,華東理工大學一則學費調整通知引發(fā)社會震動。據該校官網最新公示,部分理科、工科及體育專業(yè)新生學費將漲至每學年7700元,較往年5000元標準飆升54%,文科專業(yè)學費同步上調30%至6500元/學年 。這一漲幅創(chuàng)下近二十年之最,標志著公辦高校學費正式告別“5000元時代” 。
此次調價并非孤例。全國多所高校自2023年起掀起“漲價潮”,上海、四川、吉林等地公辦高校學費漲幅普遍在10%-54%之間,多地學費標準躍升至每學年4000-8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華東理工的54%漲幅位居前列,而該校上一次學費調整已是二十年前 。校方解釋稱,辦學成本持續(xù)攀升、財政撥款收緊及教職工薪資上漲,迫使高校通過學費調整彌補資金缺口 。
矛盾的是,在本地生學費大漲之際,華東理工2023年留學生預算卻逆勢增加130萬元,從507.41萬元增至637.48萬元 。這種“內漲外補”的差異引發(fā)強烈質疑。有輿論批評,在經濟下行、普通家庭收入承壓的背景下,高校資源分配顯失公平 。
學費暴漲對低收入家庭形成精準打擊。廣西學生小趙為攢足每年近2萬元的“學費+生活費”,不得不在上海打工兩月賺取萬元生活費。面對54%的漲幅,他坦言:“如果學費再漲,我們小地方的學生根本不敢考出省,只能選本地便宜的大專。” 數據顯示,2025年高校學費已占農村家庭年收入的38.5%,遠超國際警戒線25% 。
政策層面試圖緩解沖擊。多省明確實行“老生老辦法,新生新辦法”,即2023級前入學者不受新標準影響 。上海市發(fā)改委亦解釋,此次調整旨在優(yōu)化近二十年未變的收費結構,將原一般專業(yè)與熱門專業(yè)分類合并,平均學費從5420元/年調至7215元/年 。
然而,深層矛盾仍未解決。一方面,高等教育預算支出2023年同比下降3.7% ;另一方面,高校經費過度依賴財政撥款與學費的“二元模式”,在政府補貼縮減時必然轉嫁成本 。專家指出,中國非義務教育實行“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分擔”機制,但如何平衡質量與公平仍是難題 。
面對輿論壓力,華東理工大學截至發(fā)稿未就“學費漲幅與留學生預算反差”作出直接回應 。隨著1158萬2023屆畢業(yè)生涌入就業(yè)市場,疊加失業(yè)壓力與教育成本高企,這場學費風暴的連鎖反應或許才剛剛開始 。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