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司機因食用荔枝后被測出酒精含量超標,引發(fā)社會對“荔枝是否會導致酒駕”的熱議。據深圳交警部門測試,一口氣吃下多個荔枝后,立即進行呼氣式酒精檢測,結果竟達到30mg/100ml的酒駕標準,但僅10分鐘后數值迅速歸零,這種現象被稱為“假性酒駕”。
荔枝為何會引發(fā)酒精檢測異常?專家指出,荔枝含糖量高達17%左右,其糖分在口腔中與唾液酶反應后,可能生成少量酒精。此外,荔枝在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因密封環(huán)境導致無氧呼吸,糖分進一步發(fā)酵產生酒精。例如,周口晚報記者通過實驗發(fā)現,食用兩顆荔枝后,酒精檢測儀顯示25mg/100ml,再吃兩顆則升至64mg/100ml,但漱口后數值迅速歸零。
交警部門對此類現象早有回應。歷下交警大隊副中隊長王日超表示,荔枝中的酒精成分附著在口腔黏膜上,吹氣檢測易誤判,但實際人體內酒精含量會隨時間下降。他強調,酒駕的判定依據是血液中的酒精濃度,而非口腔殘留,因此即使檢測超標,也需通過血液檢測確認。
類似案例并非孤例。2014年,西安一名司機因食用荔枝被查出酒駕,但血液檢測顯示其體內酒精含量僅為6mg/100ml,遠低于標準。這說明,吹氣檢測可能存在誤差,但交警仍依據現場數據作出判斷。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并非唯一“高風險”食物。深圳交警測試發(fā)現,榴蓮、菠蘿蜜、龍眼等高糖水果,以及蛋黃派、藿香正氣水等食品,也可能導致誤判。因此,交警提醒公眾:食用含糖量高或易發(fā)酵的食物后,應等待10分鐘再進行駕駛。
針對這一現象,多地交警部門已加強執(zhí)法力度。例如,桂林市永?h一名司機因食用荔枝被查出55mg/100ml的酒精含量,最終被處以罰款和扣分。盡管如此,交警強調,若能提供血液檢測結果或解釋合理,仍可避免不必要的處罰。
荔枝引發(fā)的“酒駕”爭議也促使相關部門完善檢測標準。2023年發(fā)布的酒駕新規(guī)明確,酒精檢測需結合血液檢測結果,以減少誤判。同時,消費者被建議選擇新鮮荔枝,避免長時間儲存導致發(fā)酵。
綜上,荔枝中的糖分發(fā)酵雖可能引發(fā)短暫酒精檢測異常,但交警部門已通過技術手段和執(zhí)法規(guī)范,確保公眾權益。對于普通市民而言,關鍵在于理性看待檢測結果,必要時通過血液檢測澄清事實。
關于我們 | 保護隱私權 | 網站聲明 | 投稿辦法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網站導航 | 友情鏈接 | |
Copyright © 2004-2025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網資訊中心 版權所有 |
![]() |
京ICP備05004402號-6 |